8月7日,南开大学在河北省第一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正定县塔元庄村揭牌成立。
同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师生(南开大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河北正定实践队)在正定开展的以“青春经山海 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拉开帷幕。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参观了塔元庄村文化长廊、村史馆和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模式展馆。在随后的揭牌仪式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领导和正定县农业农村局领导致辞、签约,为乡村工作站揭牌。
揭牌仪式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领导和师生与塔元庄村相关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青年科技人才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家就正定县、塔元庄村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做法,南开大学在全国建立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的初衷和思路,以及找准乡村振兴工作中基层的需求,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智力等方面的支持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交流。
8月8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张佳庆和经济学院学生调研了正定县塔元庄村乡村振兴典型做法并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参观了同福智慧农场、研学基地、林下萌宠、四季采摘园、木屋民宿等园区各板块,调研塔元庄村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和塔元庄村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流经塔元庄村村南的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滹沱河一路向东,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与滏阳河交汇成子牙河,最终流入海河。滹沱河—子牙河—海河,像一条纽带,连起了天津市、南开大学和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
习近平与塔元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工作、生活期间多次到塔元庄村调研指导工作。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之后还几次来到塔元庄,平时也时常关注塔元庄村的乡亲们和塔元庄村的发展。
正定县是习近平同志“三农”思想的发源地、实践地、启航地。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正定任职时,经常骑自行车察看滹沱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多次来到塔元庄。他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塔元庄考察时说:“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塔元庄村党员干部群众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团结一致、凝心聚力,走出一条“壮大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用好生态资源”的乡村振兴之路,喜获“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塔元庄与同福乡村振兴模式
塔元庄位于石家庄北郊、正定县京广铁路西2公里处、滹沱河北岸。多年来,塔元庄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沿着“半城郊型经济”的路子,实现了村强民富的大发展,又在“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目标的指引下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篇章,蹚出了一条村企共建共享、具有城郊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一个响当当的村庄品牌。
塔元庄村近年来携手同福集团,名村强企的双向奔赴,成就了一段“同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故事。
2020年1月,塔元庄村和同福集团共同成立河北塔元庄同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福集团货币资金出资占股70%,塔元庄村利用村里集体建设用地及闲置资产使用权出资占股30%,建设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塔元庄村村委会对面的闲置工厂建成了乡村振兴展览馆,新上了“中央厨房”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温室换“芯”改造成智慧农场……在塔元庄村,每天都能看到新变化。据介绍,塔元庄村同福园区已安排周边村民300多人就业,未来3年内项目计划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直接及间接解决上万人就业,塔元庄村民人均收入每年将以30%的速度递增。
南开大学和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
为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科研优势,南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立一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今年暑期,首批70个工作站将建成,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7月29日,首批乡村工作站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郝家桥村集中授牌。
据介绍,南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启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旨在聚焦国家需求,深化“知中国”的内涵,将工作站作为学校智库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的常态化观测点,扎根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梳理总结先进经验和规律性做法,建立案例资源库,组织学校专家智库为解决中国乡村振兴中的痛点堵点问题提供“南开方案”。
“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是伟大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南开大学率先成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在全国各地多个乡村一线布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为南开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动员师生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伟业,搭建了重要的实践平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据了解,南开大学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共建立200个工作站;用5年时间,实现赴工作站开展实践师生人数达到10000余人。
陈雨露表示,南开大学将进一步汇聚智库、专家、师生、校友、社会各方力量,将工作站打造为南开师生科研报国的“桥头堡”,引领师生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工作站打造成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先头兵”,将知识课堂延伸到基层乡村,将育人空间拓展到祖国各地;将工作站打造为校地深入合作的“试验田”,写好以更大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文章”。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