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书记,今年我也想入股咱们村的万红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帮帮我吗?”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隆盛合镇公地村村民李有荣主动联系驻村第一书记。自从圆桌会上向大家了解到怕搞产业亏本,驻村第一书记孔令东一直在努力解开村民们的“心结”。
今年以来,磴口县25名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展才尽智,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倾情倾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乡村振兴之路。
“华莱士瓜是磴口县特产,肉厚汁甜,软脆适度。温室瓜4月初就上市了,每斤能卖到40元;大棚瓜5月底上市,露地大田瓜6月底开园,通过线上线下卖到了全国各地。”农民党员武志强笑容写在脸上,甜蜜藏在心头。武志强作为第一批种植华莱士蜜瓜的村民,他不仅要实现自己的致富梦,还要帮助乡亲们实现致富梦,他对来“取经”的乡亲们毫无保留,认真细致地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带领村民种植华莱士,实现共同富裕。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武志强是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乡土人才,不仅自己创办了合作社,还带领着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今年的小麦多亏了技术人员帮助,选育了高质量品种,换了喷灌,肯定能增产,小麦收完以后,我们还要紧抓农时,种植复播燕麦、白菜、萝卜,把土地有效利用起来,等待下一波收获!”渡口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李云飞自信地说。
今年,磴口县牢固树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苏木镇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的农技推广模式,真正搭建起技术助丰收的桥梁。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把脉”、精准“开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传经送宝”,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小麦品种特性、苗木繁育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在补隆淖镇新河村“助农增收”主题党日现场,支部党员积极提问,在村农户也来旁听,能容纳100多人的党员会议室人头攒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切实为农业生产带来实用技术,这是我们的责任。”河套英才、磴口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姜晓平说道。
科技下乡,人才助农。磴口县深入实施“三服务一促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27名科技特派员,组成农牧业专家服务团,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基础,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86场次,出诊服务农民3500多人次,通过面对面、手把手讲技术、传经验,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