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援助资金1.21亿元;
实施协作区级项目92个;
援派人才261人;
2019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培训农村劳动人口2793人次;
……
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朝阳区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建立协作结对关系,从产业帮扶、劳务协作、健康帮扶、教育帮扶到人才交流、示范村创建等全方位着手,如今卓资县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7年来,卓资县挂职团队换了一茬又一茬,换的是人员,不换的是责任。每一批挂职团队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扎根基层,恪尽职守,主动作为,倾情付出,挺身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一线,用心听民声、用情察民意、用力解民忧,留下初心使命的深深烙印。
换的是人员,不变的是责任
第六(七)批朝阳区援蒙挂职干部胡永庆,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是一位军转干部。2021年来到卓资后,他紧盯在校单亲(孤儿)、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创建卓资县石榴籽社团。让孩子们通过双眼发现乡村之美、家乡之变,进而融入社会。从而深入到每一个学子的脱贫家庭,斩断因失学辍学造成的贫穷代际传播。社团成员通过演讲、书画、音乐,讴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巨变,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既以文学、美学、音乐医治人生的创伤,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更能通过所看所感亲身体验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上的决心和努力,感受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感党恩、知党情,厚植革命的火种,赓续红色血脉。卓资县幼儿圆、小学、初(高)中、职业学校的汉、蒙、藏、回等493名多民族社团的孩子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胡永庆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唐海棠。来自和平街街道的唐海棠是第七批朝阳区援派人才,同时,她也是一名军嫂、两个娃娃的年轻妈妈。面对援派任务,唐海棠把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回河北老家,今年6月29日,她毅然决然地来到卓资,并主动申请到离县城32.9公里条件艰苦的复兴乡拐角铺村挂职。面对语言不熟、水土不服、洗不上澡等现实困难,她没有退缩,一头扎进村子里。她教群众学说普通话,向村内能人学习手工酿醋技术,踊跃参加群众文艺汇演和村志愿服务队,她走向田头、坐上炕头,关心关爱困难老人,与群众深深打成一片;她聚焦基层党的建设,积极参加村支部党员大会和红色主题党日活动,帮助村两委同事提升信息化办公水平,协助村支书提升村级事务管理平台使用水平,为村集体经济宣传发展出谋献策,为乡村振兴尽心尽力,彰显了新时期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真金白银来了,产业有了发展动力
北京市朝阳区各级财政援助资金为卓资县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有力推动协作项目精准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2016-2023年投入有效促进卓资县产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
产业是兴旺之基、致富之源。2016年以来,朝阳区卓资县共建产业园区2个,援建帮扶车间4个。引进企业为卓资县引入了先进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模式,有效加快了卓资县富民产业提质增效。一项项举措精准发力,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脱贫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卓资县开花结果,为卓资县产业发展再添活力。
提升卓资县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检集团等专业公司合作为卓资县15家绿色农畜产品企业的16款农畜产品进行了“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绿色有机认证,引导消费帮扶企业不断提高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确保了消费帮扶产品流通清晰、质量安全,提升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北京市庞大的消费市场,积极构建农畜产品进京绿色通道。以京蒙协作为契机,朝阳区与卓资县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大力开拓北京市销售市场。朝阳区将具有县域特色的农畜产品西兰花、熏鸡、杂粮杂豆、莜面、亚麻籽油等产品,通过线上公众号、内网、微信工作群等方式以及京东、“832”等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线下投放到朝阳区双创中心、将台乡、三里屯等结对街乡及朝阳区各国有商超,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此外,在区域层面推动消费帮扶,开展大量分散销售、电商销售、产品展销、爱心团购等消费帮扶“五进”活动。2016年以来累计帮助卓资县销售特色农畜产品2.44亿元。
全方位发力,助推乡村振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通过共享教学资源、互派专技人才交流学习等方式,为卓资县培养教学人才,整体提升和带动了卓资县的教育水平。2016年以来,朝阳区共选派8名挂职干部、261名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赴卓资县服务;卓资县共选派14名干部赴京挂职,430人次专业技术赴京跟岗培训,共同组织开展培训我县党政干部2679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765人次。2021年以来,朝阳区挂职团队创新开展“组团式”帮扶,极大提高了卓资县医疗、教育、农业等业务水平;专家团队还着力于各自专业、管理上的“传、帮、带”工作,为卓资县乡村振兴事业输送了宝贵的智力资源,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队伍”。
拓展劳务协作,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卓资县人社部门在朝阳区人社部门支持下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利用京蒙协作资金发放赴京就业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致富带头人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多项举措,推动卓资县乡村振兴时期的劳务协作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62期劳务协作培训,共计培训农村劳动人口2793人次,其中脱贫人口2219人次。2022年帮助卓资县农村劳动力实现新增就业1800人,其中帮助农村劳动力到北京就业数68人(含脱贫人口44人)、帮助农村劳动力省内就近就业数1630人(含脱贫人口1350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数102人(含脱贫人口56人)。
2021年进入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以来,朝卓两地继续互动频繁,共叙合作。在两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京蒙协作社会扶持渠道不断拓宽,扶持形式实现了有效多样化,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级小型公益事业水平、发展村集体特色经济、干部人才支援培养等多面发力,全面支持卓资县乡村振兴。朝阳区9所学校、15家医院与卓资县9所学校、15家医院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系;朝阳区4个街乡、35个村和社区、22个企业、16个社会组织与卓资县8个乡镇、69个村、2个易地搬迁小区建立起结对关系,并重点加强了朝阳区企业和社区对卓资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结对帮扶力度。各结对帮扶主体采取实地调研、微信、电话、视频对接等方式,通过消费帮扶、产业对接、公益活动多种形式开展实质性帮扶,落实帮扶协议。2016年以来朝阳区动员社会各界向卓资县捐款1261万元,捐物1900万元,此外在2020年朝阳区还为卓资县2018-2019年度易地搬迁脱贫户捐赠价值972万元家具,使2100户贫困人口受益。这一举措有效改善了搬迁后贫困户的生活条件,为加快卓资县脱贫摘帽进程贡献了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朝阳区、卓资县党委政府既重当下,又看长远,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和自治区六个“倍增计划”,结合朝卓实际,签订了《2023-2025年三年东西部协作工作协议》,聚焦文旅品质提升行动、医教科技提升行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等“五个专项行动”,助力卓资县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王婉晴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