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笔 绘此间“青绿” ——浙江省法治乡村建设观察

2023-08-29 20:1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忆宁

一棵古樟树,为议事的村民们遮阴乘凉;

一群“新村民”,为矛盾调解增添年轻力量;

一条网络线,让司法力量汇聚“云上”……

这一幕幕景象,来自于“千万工程”孕育的摇篮,也是全国民主法治村的首创之地——浙江。2006年4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提议下,浙江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首次指出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为法治乡村建设指明航向。如今,全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实现全覆盖,其中国家级273个、省级4844个,一串串法治印记,连点成面,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

十余载间,法治脉动何以与新时代“千万工程”的足迹交汇?作为民主法治村的源头,这里的法治乡村建设如今又有哪些“新鲜事”?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多个乡村,探寻问题的答案。

民主协商:从树下议事到“遍地开花”

仲夏七月,来到余杭区小古城村,行至村口水塘边,一棵参天樟树映入眼帘。

这棵200年的古樟,见证了小古城村民主协商议事的发展变迁。“以前,村里拆墙修路、土地流转、改造农舍,都是要坐在这棵树下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道。

将时针回拨到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小古城村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多年来,小古城村依托民主法治村建设,不断完善民主协商制度,把“众人的事众人商量”作为治村重要“法宝”。

小古城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在村里的古樟树下议事。

在小古城村钱三村民小组,村道两旁,路边古朴院落美景随处可见。“以前家家户户的围墙建得高,院子挡得严实,‘美丽乡村’美在哪?根本看不到。”林国荣回忆道。2018年,小古城村开始打造浙江省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按改造标准需将钱三组路边农户房舍自建墙降至1.2米以下。听说要降围墙,村民们有了疑虑:“当时花钱建的墙,现在为啥又要降?”“墙降下去,发生安全问题怎么办?”……

为此,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开展4次集体协商会议,林国荣还带领村干部们一家一户走访,为村民们化解疑虑:“降了围墙,村容村貌也改善了,给村里带来的好处更长远!”“我们会给大家装监控、加强巡逻……”一次次商议后,钱三组村民们逐渐接受了围墙改造方案,钱三组的全部围墙改造工作也在83天内顺利完成。“如今,村里项目建设、环境整治,都离不开民主协商。虽然议事的地点从树下挪到茶室、线上,但是有事大家一起商量的本质没变过。”林国荣说道。

从小古城村的樟树下议事出发,民主协商议事的生动实践在浙江多个乡村内落地、开花。在径山镇径山村内,民主协商的“代名词”从一棵古树变成了一碗茶。

径山村村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是径山茶的核心原产地。多年来,“禅茶文化”在这片茶乡四溢的土地上孕育、发展。径山村依托茶文化探索出“茶汤议事”工作法,由村干部组织协商、确定议题,相约品茶议事,讨论解决方法。“茶汤议事”怎么用?村党支部书记俞荣华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今年春节期间,许多游客来村里自驾游,景区停车位紧张。不仅游客停车不方便,车辆如果乱停乱放,也影响村民生活。新修停车场,成本高、管护也难。”俞荣华回忆。为此,村党总支组织召开茶汤议事会,邀请村民、游客代表等来到村党群服务驿站,围炉煮茶商议对策。讨论后,大家通过了在村里建设“共享车位”的计划,即利用村民庭院闲置空位,安装智能地磁设置车位,统一停车费标准。今年五一前,全村顺利建成600余个公共“共享车位”,如今,游客可以线上预订车位,村民们也能同步实现增收。

坐落于径山村的“大径山共享法庭”。

从一棵樟树到一碗茶汤,浙江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正在串点成线——温岭的“民主恳谈”、宁波的“村民说事”、桐乡的“三治融合”……今年5月,浙江出台《浙江省村级议事协商规范指引》,梳理总结浙江基层民主法治经验,让民主成为法治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矛盾化解:从“老娘舅”说事到多元解纷

“因水而聚,因水而兴。”在黄湖镇青山村,这句随处可见的标语,诉说着这个村与水的不解之缘。

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以村中龙坞水库为试点,在青山村探索建立了保护乡村小水源地项目。从水源保护开始,一批批从事公益、艺术设计、传统手工艺的青年们陆续被青山村吸引,从其他省市甚至国外奔赴而来,入驻成为这里的“新村民”。

青山村的老调解员张义成告诉记者,这群“新村民”的涌入,不仅为青山村的发展作了贡献,也给村里的调解工作帮了大忙。

今年59岁的张义成是黄湖镇溪嶺溪事调解队的成员,这支调解队伍由本地老乡贤、妇女主任、老村干部等组成。“以前村里的矛盾,好多都是‘老娘舅’做调解,因为我们对村里人都熟悉,有什么矛盾,路上碰面、串门就解决了。”张义成说道。

然而,前几年,“老娘舅”们也遇到了难题。2021年,青山村开展“一户多宅”整治过程中,一户村民拒绝拆房,并表示:“我自己辛辛苦苦盖起的房子,为什么要拆掉?”张义成回忆,村里的老调解员们曾几次上门做工作,“道理也摆了,法律规定也说了,但都没什么效果”。

和老一辈村民沟通遇到难题,能不能另辟蹊径,做年轻人的工作呢?

2021年,青山村“调小青”队伍正式成立,这支队伍由青山村内公益组织、新业态“新村民”、青山“村二代”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了解到“一户多宅”整治中的难题,“调小青”成员们找到老村民的子女,耐心说明相关政策。“我们和年轻人讲清楚,再让他们自己去做通家里长辈的工作。自家人说话,比我们这些‘外人’要容易得多。”“调小青”成员杨波说道。在村里老调解员的配合协作下,该户村民最终同意在“一户多宅”整治协议上签字。如今,青山村两支“新”“老”调解队伍分工合作,共同维护村庄的和谐安定。

在浙江多个乡村,多元解纷队伍的身影不仅穿梭于村道、农舍中,也出现在“云上”。

7月26日,在小古城村,一场用“共享法庭”模式开展的调解案件正在进行。调解室内,三名调解员正在与当事人询问事件细节,桌前的电子大屏中,来自余杭区瓶窑法庭的法官正实时连线,参与调解。

浙江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有300多家人民法庭,但一些村距离法庭较远,村民们难以享受到便利的司法服务。2021年,余杭区第一家“共享法庭”在小古城村落户。“‘共享法庭’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配备一名联系法官、一名庭务主任、若干调解员、一名代办员。”该负责人表示。如今,“共享法庭”的调解资源中整合镇村干部、基层网格员、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乡贤以及行业协会、律师协会等,助力提升多元解纷质效。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共享法庭已累计指导调解40.17万件次,化解矛盾纠纷30.83万件。

小古城村的“共享法庭”中,村调解员(左)现场调解村民的借款纠纷,瓶窑法庭的法官远程指导调解工作。

法治保障:从“家长里短”到产业发展

“一天24小时都是开着手机,有时候做饭做到一半,也要放下锅铲接电话。”在安吉县余村,担任二十余年驻村法律顾问的李芳对记者说。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调研民主法治建设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十余年间,伴随着绿水青山的发展足迹,余村的法治保障也在同步更新、变化。

作为村里“常驻”多年的法律工作者,李芳对此有着切身体会:“以前村里发生的纠纷,是以土地、山林、乡邻、婚姻家庭、继承之类为主;现在,旅游服务、知识产权等与村里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还有外国朋友来做法律咨询。”

近年来,余村发展全域旅游与林下经济,成立强村公司,签约公共服务项目20余项,并建设创意绿色田园、文旅研学等生态绿色产业链,让村庄变景区。绿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发展、项目落地相关的法律问题也多了起来。为此,余村与浙江省六和律师事务所达成合作,由律所团队在项目合规性审查、合同审核等方面提供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例如村里引进文旅产业项目,相关合同我们都会事先进行审查。包括开发纪念品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也会为村里提供专业服务。”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国金介绍。

余村的法治元素文化墙。

法治的步伐,随时而动,未曾停息。在浙江,不仅是乡村法律服务内容发生变化,学法、普法的脚步也在与时俱进。

“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从事民宿、餐饮行业,游客也越来越多,新的法律问题也一并出来了。”走到村里的一家咖啡馆前,上墅乡刘家塘村党总支书记褚雪松说道。“比如说,在村里开农家乐,怎么规范经营;游客们来到景区,如何严格管理、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如果在旅游期间与游客发生了法律纠纷,应该怎么办?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村民们需要知道的。”

刘家塘村共有5名法律明白人,褚雪松是其中之一。“以案普法要比直接讲法条有效果得多,村民们能听明白、也能用得上,这是我的切身感受。”褚雪松说道。除了面对面的以案释法,刘家塘村也将相关法律案例做成展板,在村中的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张贴、并定期更新内容。

绿水青山之间,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步履未曾停息。2021年,省普法办制定出台《浙江省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2.0版及管理办法,湖州市、宁波市先后出台法治乡村建设的地方性法规;2022年,全省贯通省级民主法治村申报命名系统,搭建“浙里普法”线上学法平台。“以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为契机,我们会持续巩固法治乡村建设成果,挖掘更多优秀经验,为全国的法治乡村建设提供更多浙江样板,贡献更多浙江智慧。”浙江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