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活化石”“不动产”

——对话张浪、赵世伟、龙兆学

2023-08-31 09:13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轩铭

嘉宾

张 浪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

赵世伟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龙兆学 四川省广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知宜

“闻道三株树,峥嵘古至今”,在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里,古树名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涵养一方水土,更历经时光洗礼,传承文化印记。今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当前我国古树名木的保存与保护情况如何?怎样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实现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与价值转化?古树名木长效管护机制如何建立?本期对话邀请业内专家和地方干部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全国500多万株古树名木中,480多万株分布在乡村。当前大多数古树名木存在着树龄长、树势变弱,沧海桑田之下的立地条件变迁、生长环境受人为扰动影响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对其加大保护力度

主持人:古树名木既是自然瑰宝,也记载人文记忆。什么样的树才能成为古树名木?为什么将古树名木称为“绿色活化石”?

张浪:古树名木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有所不同,但在我国一直十分明确,通常是将古树和名木分别定义,再进行叠加。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古树名木的价值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价值是生态与科研价值,古树像其他树木一样,对生态环境提供服务,并且能反映气候、植被区系的变迁等,还能选育保存抗逆性强的优良基因。同时,古树名木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有些古树因为历史原因被赋予特定的人文情怀,如黄帝手植柏,被称为中华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还有些古树名木与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如陈云故居内的白玉兰。古树名木还具有社会与景观价值,一棵古树或名木,特别是一个古树群,往往就是一个价值极高的景点和文化旅游目的地,能有力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赵世伟:一般来说,一棵普通的树要长成古树,也就是能超过一百年,通常有几个方面条件要满足。首先,这种树必须是长寿树种,不容易受到病虫害侵害。比如银杏、松柏就是长寿树种,因为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树干不容易产生空洞,所以历经几百年依然挺拔、健壮。其次,树木的生长环境必须要好,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此外,有些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树,受到人们的敬畏,常历经百年而不衰,比如寺庙里的树、乡村祠堂前的树等等。

龙兆学: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最独特、最有生命力、最具历史感的品类,被称为“绿色文物”,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同时,古树名木还客观记录并生动反映了自然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者,被誉为“活文物”“活档案”,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

全国各地大批古树名木历经岁月考验,至今仍郁郁葱葱,既是一地标志性景观,也是一城生态名片,亦是一方居民挥之不去的生活记忆,向世人叙说着历史烟云、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故事。以剑阁蜀道翠云廊古柏为例,始于秦朝植柏,为历朝历代所精心植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跨越千年依然苍翠如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一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坚韧不拔,诠释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主持人:当前我国古树名木的保存与保护情况如何?为什么我们需要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赵世伟: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文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护古树就是传承文化、延续文明、尊重生命。在我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散生古树树龄在100—299年的有98.75万株,树龄在300—499年的有16.03万株,而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6.82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分布在乡村的有483.53万株。

目前从保护情况来看,国有园林、林业等专业部门负责的古树名木,由于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撑,加之比较重视此项工作,因而保护得相对较好。而由其他部门负责的古树,则保护状况参差不齐,保护效果不平衡。有的古树得不到有效保护,周围生长环境恶劣,亟待加强保护。

之所以要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古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保护古树,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历史,保护我们城市的根,保护乡村的魂。二是古树是经历几百年风霜雨雪才幸存下来的树木,是投入多少科学技术和资金也不可以人工制造出来的。古树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重要树木遗产,保护古树,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三是目前我国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变迁加剧。城市化建设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生活质量的提升,但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许多乡村、村落、树木消失。这些树木承载着乡愁,如果不及时保护和抢救,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

张浪:从全国来看,当前古树名木的保存、保护总体情况良好。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制定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得到有力执行。全国绿化委员会自2015年开始,用6年时间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摸清了全国古树名木分布和保护管理等家底情况,同时依据已有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在全国各地,许多符合新要求、新理念,并结合古树名木保护保存实际的探索正在实施。以北京为例,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利用,充分挖掘并展现古树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服务价值。北京共建设了20余处古树公园、古树小区、古树社区等保护试点,对全市古树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再例如,上海专门成立了古树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在古树边设置红外线报警设备和摄像技防系统,加强提示和防护,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活动对古树根系的干扰,开发了全市古树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一树一策”,还定期举办古树名木保护典型案例展,分享、交流古树保护经验。

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要保护古树?一方面,古树名木相比其他一般树木,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稀缺资源。同时,当前大多数古树名木存在着树龄长、树势变弱,沧海桑田之下的立地条件变迁,生长环境受人为扰动影响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对其加大保护力度。

龙兆学: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古树名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广元市共有柏木、楠木、银杏等古树名木11616株,古树群147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达7876株,最大树龄2300年。因清代诗人乔钵诗句“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而得名的翠云廊就在广元市剑阁县,是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世界奇观”。一棵棵古树名木既是中华文明史的鲜活证据,也是重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不可再生的“绿色不动产”。

很多人为原因导致的古树濒危与损毁,都是由于保护意识不到位造成的。地面过度硬化、部分建筑材料、融雪剂等都可能对古树造成破坏,也有不当保护损毁古树的情况

主持人:在许多乡村,古树名木不仅是本地的地理标志,还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与乡愁。古树名木保护如何更好地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实现价值转化?

赵世伟:树木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村民很多的记忆都与树木有关。村头的老槐树、老榆树下,常常是村民们聚会、唠家常的地方,古树名木承载着村民的情感与乡愁。

要想更好实现古树保护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转化,要坚持保护优先。首先一定要保护好古树,为保证古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土壤、光照、水分等条件,在修建路面和广场时,要避免地面的过度硬化对土壤环境的破坏。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加强科普宣传,利用解说牌示,对古树的科学与文化价值进行传播。此外,还要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探索古树的经济与文创价值,用生动的故事让古树“活”起来,挖掘古树的影响和品牌价值,发展乡村旅游。

张浪:的确,古树名木具有地标和乡愁意义,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如果在乡村振兴中叠加了古树名木资源,其价值会进一步放大。古树名木与乡村振兴结合的价值转化途径很多,各地可以结合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进行差异化探索,例如修建古树街巷、古树文化园等,统筹协调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龙兆学:从广元市的做法来说,以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和延续历史文脉为前提,依托“古树+文化+旅游”,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打造古树公园,建设蜀道翠云廊古柏旅游风景道,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让古树名木这一重要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同时,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壮大“林经济”,培育“气候+”等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主持人:近年来,一些古树濒危、损毁的状况牵动人心,造成古树损毁、濒危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进一步延长古树名木的寿命,有效保护这些“有生命的文物”?

龙兆学:工作中,我们发现造成古树名木濒危和损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部分古树名木树龄大,自然衰老严重,抗病虫害力低、抗风雨侵蚀力弱。二是外因,个别古树名木损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比如,由于严寒酷暑、大涝大旱等恶劣气候影响,一些古树生长不良,甚至濒临死亡;又如,修路、架桥、建水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措施不到位,对古树名木造成人为破坏等。

广元历来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近年来,我们在古树名木保护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将其纳入林长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各级林长、监管员、网格员监管责任,设立“林长制公示牌”,一对一有效保护古树名木。通过颁布《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实现有法可依、依法保护。

另一项重点推进工作是古树名木的健康诊断护理,与国内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机制,组建古树名木专家库,建立起包县、包区、包片技术服务机制,适时进行“会诊把脉”“开方治病”“健康护理”,为古树名木落实“私人医生”,科学开展抢救复壮行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位专家,深入分析蜀道翠云廊古柏生存状况及存在问题,“一树一策”制定抢救复壮计划。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做好整合,近年来,广元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对全市境内古树名木砌石填土保护、支撑加固、复壮救护、围栏保护、安装防撞警示,确保每棵古树名木老有所依、延年益寿。

赵世伟:其实在城市、乡村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由人为原因导致的古树濒危与损毁,都是由于保护意识不到位造成的。例如,路面建设时地面过度硬化铺装,导致树木根系无法呼吸,日渐衰弱。还有的地方在古树旁堆放石灰、油漆等建筑材料,对树体造成损害,融雪剂也是破坏古树根系的重要原因。也有不当保护、过度保护,反而损毁了古树的例子,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所谓的保护和美化,给古树砌上栏杆和矮墙,把原本透水透气的地面改成水泥地或石材铺装,致使土壤不透气不透水,根系几乎窒息。另一个导致古树损坏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山体滑坡、雷击、狂风暴雨等灾害都会导致树木折断、倒伏。随着古树年龄增加、树势减弱,易遭病虫害侵袭,而病虫害的侵袭又进一步加重了树势衰弱。此外,地下水下降也会导致树木的水分供应出现短缺,特别是少雨年份,严重影响树体生长。

张浪:要实现有效保护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必须加强宣传普法,广泛提高民众的古树名木保护责任意识,这是一项长期的引导与科普工程。而在机制上,要依法建档立标,明确古树名木的责任主体,强化古树名木的保护职责。在实践中,要划定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确保古树名木生长环境良好,对其树体变化实时监测,利用树木健康监测仪等仪器设备掌握其健康状况,做到有问题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

在城乡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建立古树名木空间分布及环境保护地图,其他任何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都应进行平面空间上的避让和竖向空间上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要强化专家论证,实施有效利用

主持人:在城乡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面临古树保护与建设规划产生矛盾的情况,古树名木保护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当地建设、空间规划相协调?目前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龙兆学: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许多具体的问题。

比如,根据《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3米,单株保护区域约300平方米。但部分古树保护范围内既有林地、耕地,还有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等,土地权属包括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没有相应政策支持统一征收管理,所划定的保护范围难以落实。再如,部分古树名木生长在偏远地区,不容易被有关部门发现,加之群众对古树名木缺乏了解,导致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统计困难,影响后续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随着树龄逐年增大,树干本体老化,抗风险能力差,衰亡几率逐年增加,复壮救护和日常养护需求日益强烈,但市、县两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社会捐资认养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管护资金难以有效保障,保护工作难以全面有效开展。

赵世伟:在我国,各地的古树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古树是不得移栽、不得修剪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古树与建设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时有出现。国内部分城市的快速路就有为了避让古树而修改设计改道的例子。在北京世园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小丰营村整体搬迁,但村头的两棵古槐树留了下来,改造成了音乐小广场。经过两年的建设,小丰营村的村民再来到世园公园,唯一能认出的是那两棵古槐树。他们坐在古槐树下又唠起家常时,不由百感交集。

张浪:在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建立古树名木空间分布及环境保护地图,这是前置工作。其他任何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都应进行平面空间上的避让和竖向空间上的保护。在此基础上,要强化专家论证、实施有效利用。目前在古树管护工作推进中,亟待解决的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制定日常管控的技术规范等问题。

主持人:保护古树名木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应该如何建立常态化的长效管护机制?

赵世伟:我认为建立常态化的长效管护机制应当做好立法、数据档案、资金保障、科学保护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立法上,目前我国没有一部清晰的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对一些损害古树名木行为仍然缺乏处罚的法律依据,应尽快制定国家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同时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保护主体,明确保护者的责任。其次要摸清家底,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古树现场调查,建立古树名木现状的数据档案库,便于动态掌握古树名木的状况。第三,应将古树名木保护资金纳入绿化经费预算。最后,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制定保护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提高保护的科学化水平。

龙兆学:保护古树名木无疑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要做到责任落实、科学养护、全社会共同参与。具体措施上,要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组织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主动保护,逐一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管护责任人,继续在推广古树名木保护离任交接制度,确保责任链条不断、管护责任不空,让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人管、有人护。还要落实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行为。在古树管护上,应实施“一树一策”的复壮机制,全面摸清古树名木特征、树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等信息,“一树一档”建立完整档案和图文数据库,统一挂牌保护,并聘请专家对古树名木全覆盖开展“健康体检”,针对性制定复壮救护方案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做好环境综合治理、土壤改良、防火防雷等工作。

古树名木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认养保障机制,开展绿色公益活动线上募捐、捐资认养等活动,多渠道募集管护资金。面对自然风险,还要做好保障机制的相应创新,将蜀道古柏等纳入财产保险,将自然灾害、自然老化或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古柏树势衰弱或死亡等纳入保险理赔范围,为古树名木保驾护航。

主持人:古树名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基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古树名木保存、保护总体状况良好,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古树名木不可再生、极易受环境影响的特性,加之部分不当破坏行为时有发生,古树保护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并建立常态化的长效管护机制。为此,需要在立法、制度、技术、资金、风险管控、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上创新探索、增强实践,形成守护“绿色活化石”的长效合力。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