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高山羊村,山峦叠秀,翠色欲流,一条条道路蜿蜒入户,一处处院落整齐有致,一片片田园生机勃勃,一幅幅乡村振兴图景跃然眼前。实现全面脱贫3年来,在村“两委”带领下,高山羊村下大力气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乡村巨变正在悄然发生。
一、村居掠影
调研组一行,驱车行驶在依山而建、蜿蜒起伏的柏油路上,驾驶员正是村支书朱洁芳。朱书记是位“80后”的女同志,精明强干,快人快语,对全村上上下下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高山羊村隶属恩施州咸丰县曲江镇,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毗邻重庆、湖南等地,距离重庆市黔江区只有30多公里;该村位于咸丰县城市骨架延伸区——高铁新城附近,距离县城11公里,相对便利的交通状况为当地发展种养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高山羊村国土面积约6.1平方公里,有耕地2710亩,林地5739亩,当地种植规模最大的作物是烟草,约有500多亩,除此之外,花卉、苗木和茶叶都有相当的种植规模,特别是丰富的林地资源,为珍稀苗木种植和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村常住人口260户、895人,以土家族为主,共设5个村民小组,均由乡贤能人担任组长,充分调动了村民自治的主动性;村“两委”共4人,也均由学历高的青年担任,强化了乡村建设的领导力量。3年来,村领导集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围着农民转”的强烈责任感,带领高山羊村连续2年获评州级“文明村”,以实际行动,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迈出坚实步伐。
二、乡间见闻
(一)“金叶子”遭遇新困境
烟草之于恩施,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当地人智慧的积累。武陵山区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为烟草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种植烟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而实现烤烟的规模化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今已发展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高山羊村有10多个烤烟种植大户,种植面积都在50亩以上。在脱贫攻坚时期,烤烟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一方面种植烤烟利润高,一般情况下,一亩地毛收入在5000-6000元左右,除去投入成本,净利润可达1000元以上。另一方面风险小,近年来,当地烟草公司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培训服务的力度,不但提供育苗、田管、加工全流程技术指导,还在当地建有全镇最大的烟叶烤房,有效提升了烤烟的品质。此外,当地还不断健全烤烟保险制度,极大程度降低了自然因素给烟农造成的损失。
向清正是当地的一位“铁杆”烟农,他家有40多年的烤烟种植经验。前些年,他靠种烤烟发了家,盖起了小洋房,生活水平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可是近两年,种烤烟的糟心事却让他打起了“退堂鼓”。一来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种植烤烟是个“力气活”,从翻耕、起垄、施肥、覆膜、移栽、田管,到采摘、捆扎、装车、烘烤,整个过程基本由人工完成,特别是在烟叶收获的集中时期,即使给到100元/天的工费,都很难请来足够的人手。二来多年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病害增多,使烟叶减产严重,特别是今年降水集中,导致根黑腐病、黑胫病、青枯病大面积暴发,很多田块出现绝收。老向痛心地说,今年加上保险赔的钱也只能将合上成本。“明年说什么也不种烤烟了”,这是几位种烟大户的共同心声,也是“金叶子”遭遇新困境的真实写照。
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来看,毫无疑问在当地发展烤烟产业优势明显,而依靠新技术、新方法治理连作病害、降低人工成本,成了破局烤烟产业发展难题、让“金叶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持续“闪闪发光”的关键。
(二)树苗苗种下好愿景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部署要求,也是高山羊村吸引资本进村,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探索。2012年,当时的高山羊村村委会大胆引进社会资本,在村里成立了天禧园林公司和合作社,为该村带来了珍稀苗木种植的全新发展方向和先进经营理念,种下的一棵棵红豆杉、金丝楠幼苗,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树。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如今,依托天禧园林合作社建立的珍稀苗木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辐射周边村;种植各类珍贵花卉、园林绿化苗木400余种、共计300余万株,可实现年销售额上千万元。近年来,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芍药、黄精等中药材,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
引入社会资本下乡,最要警惕“富了老板,亏了老乡”,这也是调研组一行格外关注的问题。通过与企业负责人谈、向村委会问、与村民唠,我们感到,天禧园林公司在将产业增值收益转化为农民鼓起的腰包上,发挥了应有作用。公司负责人姚金玲说,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天禧园林合作社,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重要经营主体,目前,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5万元以上。村支书朱洁芳也谈到,当地能够实现脱贫摘帽,离不开珍稀苗木产业的支持。
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当地人不但日子好起来,思想也活起来,村委会和合作社主动学习借鉴其他村镇的先进发展经验,在如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上产生了很多思考,这寄托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同时也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格局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
(三)小院落缔造大团结
“共同缔造”是湖北省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的创新举措,也是在乡镇一级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效能“三提升”的重要载体。高山羊村地处武陵山区,村民居住分散,给乡村治理带来很大困难。村委会以“共同缔造”行动为契机,用好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机制,将“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将建设目标化整为零,分解到“湾组”“院落”这样的小单元,以实现串珠成线,面上开花的效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向家院子”。彼时,向家院子人口居住密集、环境恶劣,到处都是废弃的鸡圈、牛棚、猪圈等,虽然临近居住的30多户人家都姓向,但几乎从不来往,甚至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吵,是高山羊村有名的“头疼院落”。开展“共同缔造”行动以来,村支书朱洁芳每天都要挨家挨户调解矛盾、做思想工作,用向家人的话说“再深的矛盾也被化解了”。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牵头,形成“五‘xiang’”工作思路(即原“乡”记忆、共“襄”共议、“详”列清单、共“享”共管、“向”心聚力),通过成立院落自管委员会、打造原乡记忆院落风貌、制定建设清单和筹资台账等,带动向家人用短短2个月时间,清除废弃设施、翻修房屋、拓宽公路、平整公区绿地,将“向家院子”打造成环境整洁、邻里和睦的“文明院落”,还争取到曲江镇政府的相关补助资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向家院子”整治工程,是村党支部引领与村民自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乡村建设,既要激发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引领带动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在这方面,希望乡镇和县域能加大支持力度,让先进典型的感召力更加突显。
三、些许思考
(一)谁来打通技术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民群众对于通过科学技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强烈渴盼。比如烟草连作病害频发、适用山地的小型机械缺乏,这些问题都亟须得到专业的帮助和科学的指导。但是,谁来打通技术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恐怕单靠一些“大专家”每年过问1-2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充分发挥地市一级、县一级农科院所作用,建好用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让真正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多下基层、接地气,让农民身边的“专家”“能手”能够掌握解决产业问题的实用技术,手把手帮农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农民真正吃到技术的红利。
(二)怎样发挥比较优势,在“土特产”上做好文章?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真经宝典”。但通过调研发现,受限于信息不对称、拥有的资源和格局有限,单纯依靠村委会和乡贤能人把“土特产”文章做好并不容易。比如,我们感到,高山羊村对用好林地资源思路不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切入口找得不准,发展特色产业定力不够,这些很可能在未来会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们认为,在绘蓝图、定规划上,需要相关领域领导专家及时问诊把脉;在强执行、增定力上,需要加强对村“两委”培训指导力度;在闯新路、促发展上,需要上级部门给基层一些“试错”的补偿。
(三)如何实现“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的有效结合?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浦江经验”的核心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这二者都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经验,也都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比如,前面提到的“向家院子”治理工程,就是二者结合的生动实践。我们感到,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乡村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将“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有效结合,一方面在推动村民自治上,要选好带头人、找准共同价值理念、做好示范带动,充分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要帮到关键处、帮在紧要时,不能搞面子工程,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作者: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张旭冬 王蕊 张慧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