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陕西杨凌: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芸聪
  • 作者:胡明宝 张萌
  • 2023-09-11 15:49:04

9月10日,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杨凌开展调研采访。记者从媒体见面会上获悉,杨凌示范区成立26年来,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52272

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了战略科技力量。成立26年来,杨凌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1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累计为旱区输送农业专业人才30余万人。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克隆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进入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49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建成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牵头发起多个全国创新战略联盟,集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近百家,形成了区内外协同创新、服务旱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杨凌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杨凌是全国四大种业创新基地之一,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审定通过的1100多个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23个省区,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亿亩、增产430亿斤。玉米育种紧盯农业现代化新要求异军突起,并推动形成了我国玉米第四大产区—西北产区。连年举办跨省区新品种观摩,在中西部主粮产区建立了40个良种良艺示范园,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技术世界领先,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51%,每年挽回小麦损失40多亿斤。突破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系列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促进旱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10%以上;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极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黄河泥沙含量降低80%、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有效改善了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杨凌打造了全国首例科研和教学单位实质性合并的样板,探索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形成了大学、科特派、产业链企业、农业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机制,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杨凌农科”的区域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58万人次。

为构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杨凌通过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500余项,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30多项。连续举办了29届的杨凌农高会,总成交金额达1.3万亿元,参会参展人数累计达3400万人次,享有“农业奥林匹克”的盛誉。建成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启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农业领域合作交流的新纪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张萌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