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水铺这个回汉杂居古老典型的大村庄,隶属山东省平原县王杲铺镇,位于平原县西北部的武城县、德城区和平原县的交界处,建村2200年,人口3000多,南北长度5华里,黄河故道、古驿道和105国道呈南北走向在本村穿过。也就是说既有雄壮的古代沙河,又有秀美的现代湿地公园;既有历史悠久的古代驿道,又有宽阔通畅的现代公路;既有圣洁的古代清真寺,又有时尚的现代教学楼;既有古代的绿林好汉,又有现代的社会精英;既有古代侠义小说“绿牡丹”,又有现代文明建设“新篇章”(《我们的家乡甜水铺》);既有“苦水铺”古代的文化底蕴,又有“甜水铺”现代的生活气息。她们相得益彰,妙趣横生,古老村庄,充满生机,更加体现出这个村庄的与众不同。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近闻名,古老神秘圣洁;民族团结,回汉亲如一家;物华天宝,人杰灵秀之地。伴随着日月更替,四季轮回,使古今文化、回汉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为具有甜水铺特色的传统文化。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通过祖祖辈辈、子子孙孙的交口相传,绵延不断,尽管内容不够翔实,但至今仍储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耳熟能详,被广为传颂。
在当前乡村振兴大潮中,甜水铺村党支部一班人,动脑子,想办法,寻找突破口,牵住牛鼻子,以传统文化为抓手组织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写村史,讲村史,传村史。”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实践活动,促进传统文化,转化变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彰显新实力,呈现新魅力,绽放新活力。
俯首为牛,编写村史。自2017年开始,由王铁军和李洪恩两名本村退休国家干部发起,自愿协助村干部,对于即将断裂灭绝的传统文化,广泛搜集,深度挖掘,寻根溯源,穷追不舍,先后成立了编委会和顾问会,根据“记忆资料、实物资料、书籍资料和网络资料”,以古迹、古籍、古物和“古”事为依据,通过逻辑推理,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最后编纂成书,于2022年11月份印刷出版。穿越时空,以时间为主轴线串联起历史、现实与未来,动人以情,示人以美,启人以思。
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动人故事,跃然纸上;皇帝足迹,名胜遗址,见物思人,唤醒记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移风易俗,顺应潮流;古今人物,汇聚书中,穿越时空,催人奋进。昨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周定国公华振芳、清朝大洪拳宗师李泰,还有仗义执言的千斤坠马老太婆、飞毛腿杨玉春、东北将领马保领,以及不辞辛苦的说和人落底黄奶奶,今有浓浓的亲情在人与人之间流传,融融的暖意在户与户之间流淌。回汉两教,亲如兄弟,犹如石榴籽肩并肩、心连心抱团生长。谁家要盖新房子,全村的男劳力都去帮忙砸夯;谁家要办喜事,村里的妇女,就主动去帮着打扫卫生、缝制新的被褥;谁家有了病人,兄弟爷们就自愿出钱、出车、出人,帮助寻医问药;谁家生了孩子,姊妹娘们就争先恐后,送去小米、鸡蛋、红糖。如有客人来访,主人都会先沏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双手捧着放到客人的面前,以舒缓旅途的疲劳,然后她们便会邀请客人一块进餐,饭菜未必符合口味,但是能让客人吃出一份热情与真诚。在这里,你领略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色,更多的是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一种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怀。主人的热心、热情与热水、热饭融合在了一起,使你宾至如归,温暖如春。
结合实际,讲解村史。甜水铺村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来,日子富裕了,手头有钱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逐渐形成了一股攀比风,由开始的比吃喝、比穿戴、比阔气,发展到后来的比车子、比房子、比消费。导致寅吃卯粮,入不敷出,为了打肿脸充胖子,满足虚荣心,甚至有的家庭,逼迫儿女初中毕业就在家经商或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玩秤杆,干买卖,买进卖出,贩运蔬菜、水果、肉食等,几乎占领了整个德城区菜市场,被人们称为“秤杆村”。曾几何时,一个偌大的村庄,考上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青黄不接,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对此,党支部利用干部会、党员会和群众座谈会,讲村史,讲党的政策,讲发展变化,讲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以小见大,引导大家,端正态度,扭转偏见,由比车子、比房子、比消费变为比读书、比能力、比奉献,激励大家树正气、走正道、干正事,破除攀比浪费等陈规陋习,获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古有明朝三品大员杨顺,30岁考中进士,当上兵部右侍郎后,为家乡义务修建围子墙;今有时代骄子庞美俊,25岁考上北大博士研究生;更有德州乡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全胜,为家乡建设,每年义务投资达10万元以上。2023年夏季全村考取了3名研究生、9名本科生和11名专科生,特别是庞麒麟考取了614分,在全镇名列前茅,被哈工大录取。甜水铺终于由原来一个远近闻名的“秤杆村”,破茧成蝶,向阳而生,变成了现在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村”。
图为今年甜水铺村被大专院校录取的3名研究生、9名本科生和11名专科生,在村里举办的新风公益助学活动中,分别获得1000元、500元和300元的助学金。
多管齐下,传播村史。上下联动,内外共鸣,让村史走进网络、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景区、走进寺院、走进企业、走进阅览室、走进亲朋好友;并且编成歌舞,演唱村史,自拉自唱,娱乐身心,服务乡邻,充实群众文化生活;图画上墙,描绘村史;投资10万元,建村史馆——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利用好节庆,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村史书中的人、物、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承古开新,造福当下。
观念变,天地宽。近年来,在甜水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作表率、破旧俗、树新风,掀起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高潮,使这个古老的村庄,为助力乡村振兴,焕发出勃勃生机。古老与流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使文明新风树起来;回民与汉民和合,让民族文化活起来,使村民腰包鼓起来;脑袋与口袋结合,让优秀文化火起来,使乡村产业旺起来。充分发挥弘扬、教育、涵养乡愁、乡风、乡韵的作用,真正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广阔前景。
作者:王铁军 李洪恩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