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科技让风景变“钱”景:安徽广德实现“一亩山万元林”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杨丹丹
  • 2023-09-30 20:24:48

虽然已进入秋季。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县级市)的再军笋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顾再军却不得闲,每天清晨带领着当地农民到笄山省级森林公园的50亩毛竹林里挖鞭笋。“现在每斤鞭笋的市场价格要卖到50元一斤,收益可观。”顾再军说,以前靠天收,竹林出笋周期长、效益低。如今通过科技改变了“命运”,实现了四季可产笋,亩均万元林已经成为现实。

顾再军的这块毛竹林长得茂盛青翠,从竹根部发出来的鞭笋随处可见。入秋后的竹子依然杆青叶绿、每隔几米挂有植物杀虫灯、水肥一体化的喷灌设备铺设在林间、有机肥的上山轨道从山脚下延伸到山上、竹林地里几乎看不见什么杂草。“我们的竹林严禁打除草剂,全部采取人工拔草。以前不懂科学技术靠天收笋,每年也就收个百把斤笋子、几千元的收入。现在科技种植的毛竹林每亩年产冬笋200斤、春笋300斤、鞭笋150斤,光靠卖竹笋的价值就在万元以上。”顾再军给记者算起了账。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与日俱增,不少地区的竹林渐渐成为农民眼中的“鸡肋”。广德县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拥有竹林近百万亩。竹海已成为风景,但如何变风景为“钱”景?“通常情况下,毛竹林每年只有冬季发冬笋和春季发春笋。运用科技创新技术成果后,促使毛竹萌发鞭笋,以弥补夏秋季节没有毛竹鲜笋,增加了农民收入。” 广德县林科所副所长方明刚介绍说,他们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毛竹四季笋生态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四季产笋,亩均效益达到了万元以上,竹林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香馍馍”。这项技术主要是采取生态有机的培育措施、人工调整竹林结构、保持合理密度及年龄结构等以达到竹笋多发。

未来,广德竹笋还将被赋予更多的科技元素。当地正在与安农大合作实施笋-竹智能监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项目。即时精准地采集和分析笋-竹全生育期的关键数据,实现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精准定位,为笋-竹生长态势的研判、有害生物防控、采笋时间的精确预测、竹林经营技术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竹制品的溯源等全产业链的生产调度提供指导和决策。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