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一夜之间,贵州台江“村BA”、榕江“村超”火遍了全网,成为一个中国网宣乃至全球网界的传奇式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村BA”全网浏览量已经超过70亿,“村超”更是已经超过200亿。数据显示,“村BA”所在的台江县,自去年7月“火出圈”至今,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3 亿元。榕江“村超”则自5月13日开赛以来,吸引游客2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多元。相较于两县分别为不到20万、40万的人口规模,这些数据也同样可称得上是传奇了。可以说,两者都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县域实践新路子,也为相关地方如何深化“体育搭台、文化唱戏、品牌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乃至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带来了全新启迪。
趁热打铁之“热效应”
从“村BA”来看,由于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的加持,倡导举办了“2023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今年继续火爆。目前,全国四大分区赛即将尘埃落定,“村BA”总决赛已经锁定于十月在其诞生地台江县台盘村打响。从“村超”来看,由于其更加便捷的交通和场地条件,也是一时风头无两。但两者都在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热效应”上还要再下功夫。
一是品牌打造持续深化。如何在保持村民参与的主体性和基本元素不商业化或微利化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好资金与管理两大难题,持续深化打造品牌,仍然是需要全面系统思考的问题。如,如何支付村民民族文化表演的“误工费”,持续调动表演积极性,发扬和传承好特色民族文化,才能把体育比赛竞技性和少数民族原生态表演的文化性相结合这张牌打得更好。还有,如果在当地百姓中间挑选出一些合适人选,加以培训,成立地方管理协会,并获取一定的报酬,让他们成为日常管理者,是不是就能有效解决组织机构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在保持村民参与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及适度引入商业化因素,但又能保持基本元素不商业化或微利化之间取得适度平衡。
二是全网互动、现场互动再多维、再深化。在台江,伴随“村BA”还同步开展了“深山音乐节”,先后有NBA知名球星、央视著名主持人,篮球名将、名教练,来自北方大草原的内蒙古歌舞团的互动等。在榕江,我们看到有香港明星足球队、青海果洛州足球队参与,有一众名家名嘴包括一些知名网红的参与互动。一些互动的环节还颇有新意。如在榕江,与青海果洛州格萨尔王足球队的互动中,双方在下半场甚至互相交换了部分球员;再如在台江,当地苗族飞歌、芦笙与远道而来的蒙古族长调、马头琴在歌舞、音乐中交相辉映、精彩互动,都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彰显了友谊第一和团结进步的特别意义。但如何有意识地荟聚民智民力,良性深层互动,仍然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比如,贵州台江“村BA”自2022年盛夏就首开疫情解封后的群体运动风气之先,建议可以考虑充分依托全国乃至全球网民力量,在该县建造“口罩博物馆”并联合头部知名媒体或网站发起“我的口罩故事”征文、音频、视频等文创系列活动,全网互动,深耕细织,留存战疫必胜珍贵纪录和精神遗产。
三是农趣民味再深度体验、充分挖掘。“村BA”“村超”既是农民体育运动,更是全民参与活动,如何从比赛场地延伸到田间,从一地到多地,从男性运动为主到女性更多参与,从中青年为主到老少同乐等更多方面深入体现“农趣”“民味”,带动一方经济,带动农产销售、带动农民增收等,尚需拓展、深化、破解。如,仅仅在赛场以牛、羊、果、茶及银饰、刺绣等“土特产”作为奖品还只是一些初步的与“农”结缘,还应该考虑更多设计一些让比赛选手、知名大咖等到田间地头、手工作坊深度体验,及网上网下、场内场外、男女对抗的多层次互动的深度体验、有趣好玩环节。
四是持续实现“流量”变“留量”还需再加码。由于榕江“村超”的比赛足球场就在县城边上,距离高铁站才10分钟车程,因此观看榕江“村超”的游客多数可以吃住行、游购娱在县城。台江的“村BA”则略有不同,比赛场地所在的台盘村几乎位于台江县与州府凯里市的正中间,当地的住宿条件仍然有限,所以多数游客是选择再晚也回凯里住宿,台江县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温不火。因此,如何真正变“流量”为“留量”,对于台江来说,尤为重要。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真正设计好田间地头现场体验环节以深入挖掘农趣民味,深度开展网上网下、场内场外特色互动,将部分比赛、体验环节、彩排活动之类放在老屯、施洞、红阳等相关极有特色乡村包括县城举办,并在增加多路现场直播、多地现场互动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行。
如何持续之“冷思考”
一是明年的决赛是否还在台江?这一点建议当地政府要积极加强向国家相关部门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汇报对接,尽早明确。并相应完善基础设施,持续配套办好“深山音乐节”,做好相关各项服务。
二是明年的“村超”如何持续引爆?从目前来看,“村超”在7月底总决赛结束后,又持续开展“美食足球邀请赛”到10月中旬,是一个挺好的方式。在明年,毫无疑问还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但如何做到更加多姿多彩,好玩好看,还需持续发力。
三是明年还能再有啥“村”字招牌?从贵州来说,除了“村BA”“村超”,其实还有铜仁碧江、黔东南施秉的“赛龙舟”等“村”字招牌活动。之所以主要兴起于黔东南、铜仁等贵州东部地区,毫无疑问是与这边浓厚的民族风情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明年还能再有啥“村”字招牌?除了“村BA”“村超”,是否还能再有啥“村赛、村事、村节、村景、村歌、村舞”?令人期待。而其他地方要“抄好作业”,更需加倍努力。
发展思路之“新启迪”
一是“传统与发展”对于当地民间与政府部门的启迪。对于“村BA”和“村超”,不少地方也在“抄作业”,但事实上,之所以是在台江、榕江,是因为台江县的台盘村的篮球赛事源自20世纪30年代,且自60年代起结合“六月六吃新节”活动不间断举办至今,榕江也是源自1942年广西大学曾经内迁至此引入足球后持续至今的民间足球氛围。如果没有这些民间的传统坚守和浓厚氛围,仅靠一时的炒作是不可想象能够持续的。台江、榕江两地,及其所在的黔东南州,如何在坚守传统与守正创新之间,放手以民间力量为主体来大力发展,政府则因势引导、强化保障并做好服务,值得思考。
二是“体育+”对于农文体旅部门的启迪。于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发展多功能农业,尤其是在贵州这样“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较为恶劣地方,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其多样的生物资源、多元的地形条件、多态的农耕文明、多彩的民族文化,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农业+文体”等模式发挥最大的价值,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农文体旅”融合动力,为黔货出山、风行天下提供品牌动能,正是探索新路、转变思路、打开出路来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复合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于体育部门,全民健身之短板和重点仍在农民、农村,如何更好保障设施、提供服务、搭建平台、丰富活动,尚需持续加强。对于文旅、宣传、广电部门,如何充分整合长征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等资源,深挖文化遗产、深化宣传阵地、创新引导外宣、多维矩阵传播,弘扬新风正气、推进乡村治理,传承文化、赓续文明,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三是文化作为“朝阳产业”对于贵州发展战略的启迪。“多彩贵州”,号称“公园之省”“千节之省”,其实很好反映了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尤其是很多边远地方,还保留了较为完整、独特悠远的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我国文化产业产值自2016年突破3万亿元开始,除开近两年疫情期间,年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但至今占全国GDP的比重尚未超过5%。而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达20%甚至30%以上。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及“四区一高地”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的齐头并进,倘能不断持续深化“体育搭台、文化唱戏、品牌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农业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风光无限的“朝阳产业”,从一定意义上看,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文军品牌”“多功能农业品牌”或将有望成为其最大或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
四是推进凝心铸魂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大意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然离不开体育对于强身健体、铸魂壮魄的重要作用。对此,有必要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推进“志智双扶、智体融合”,推动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倡导中国农民体育新宗旨为“和、高、优、强”——“和美、高产、优质、强健”(日子和美友善、产业高产高效、奖品优质生态、身形强健飒爽),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三变’”——“农人变能手、能手变先进,先进变‘头雁’”,真正做到“农民强,则农业强,则乡村兴”。如榕江县,致力于“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1.28万榕江“村寨代言人”,随着“村超”赛事的如火如荼,也同步充分展示了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凡潜力,截至2023年7月,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线上线下销售额超4亿元。说到凝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等,如果身临其境,在台江“村BA”、榕江“村超”和碧江、施秉“赛龙舟”现场,数万乃至十来万人民群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石榴籽的欢庆”等歌曲时,就会更加能够亲身体验到体育文化活动之于凝心铸魂、弘扬正气的潜移默化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深入推进主题教育等,都有着极其重大意义。
作者:史卫国 孙小富 吴义全 孙赵龙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