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哈密,人人都想到哈密瓜。但谁知,哈密其实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方,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哈密道中》有云,天山顶上看伊州,衰草凄迷大碛秋。从新疆地图看它,三面环沙,没有一条河湖一片湖泊。但当你把视角拉近,才能看见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看见哈密人民是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夏秋之交,记者跟随“四季看新疆”之“沿着河湖看新疆”采访团来到哈密,跨越天山南北,从位于山南的伊州区哈密河出发,探访山北地区的巴里坤湖以及伊吾河流域,从东侧敲开新疆的“大门”,沉浸式体验哈密河湖那些涵养生态、滋养民生、润泽经济、繁荣人文的生动故事。
智能滴灌让“甜蜜事业”甜上加甜
瓜以地得名,地因瓜闻名。走进伊吾县淖毛湖镇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正是一番热闹景象。正在地头忙着采收哈密瓜的种瓜大户梁娟英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290亩瓜,每亩地平均收入能有4000元左右,现在每天都有2000亩左右的哈密瓜等待采收上市。”
哈密种植哈密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最大可达到20℃以上,非常适宜哈密瓜生长。而淖毛湖镇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天山东段喀尔里克山琼齐拉克等冰川群,一部分流经戈壁的地表水干涸,另一部分形成地下水,汇聚到地势较低的淖毛湖。在冰川雪水的滋养和浇灌下,这里出产的哈密瓜脆甜可口,含糖量超过15度。
“以前,用大水漫灌的模式,一亩地用水量一般在500到600立方米。2001年以后,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模式,用水量减到300立方米左右。”淖毛湖镇党委委员张明生介绍。瓜种到哪儿,滴灌带就浇到哪儿。为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加快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当地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每亩地可节水35%以上。
2021年,淖毛湖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实施智慧节水灌溉项目,在滴灌设施上加装远程控制装置,瓜农在手机上就可以精准控制每一个阀门的开关,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得以高效节约利用。
淖毛湖镇和顺园社区居民周茹刚向记者演示了手机端操作水肥一体化灌溉的方法。“以前种100亩地需要十几个人一起管理,现在一个人管100亩地都比较轻松。在手机里可以看瓜田情况,根据地势的高低控制水量,保证瓜田均匀灌溉。人坐在家里看电视,水肥在地里浇着,省时省力省人工。”他说。
与此同时,伊吾县淖毛湖镇还大力推广哈密瓜良种,帮助瓜农配套标准化栽培、无人机植保和有机栽培技术等技术。淖毛湖主要种植新密25号和西州蜜17号,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黄瓜”和“黑瓜”,品质优良。伊吾县还在2019年实现了晚熟哈密瓜有机栽培技术规程全县覆盖,自新技术运用以来,用水量大幅减少,哈密瓜糖度提升了2度以上,储藏期延长了15天左右,商品瓜的比重大幅提升,达到80%以上,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今年,淖毛湖晚熟哈密瓜种植面积达4.15万亩,预计亩均产值4500元左右。一产做强,二产跟上。“我们目前计划实施哈密瓜深加工项目,围绕现有的龙头企业,着力开发哈密瓜干、哈密瓜酒、哈密瓜醋、冻干哈密瓜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哈密瓜全产业链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创新路。”哈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浩说,“下一步,哈密将围绕哈密瓜鲜果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种质研发、品牌建设、标准认证、冷链物流和品牌推广五大方面,全力为哈密瓜产业发展聚势赋能。”
节水灌溉、提质增效、技术应用,淖毛湖哈密瓜正在走向更远的市场,老百姓的“甜蜜事业”也越来越有奔头。
涵养生态给城市绿洲增“绿”
走进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一片绿意盎然映于眼前,斑驳的光点从郁郁苍苍的树冠间洒下。置身于这片“城市中的绿洲”,体感清凉,不少市民在此健身、纳凉。
“你看现在改造的,绿树成荫,水也清澈了,道路也畅通无阻,有这么舒适优美的环境,老年人有地方散步,心情都好了。”正在公园晨练的市民付万德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别看如今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流水潺潺,很难想象,上世纪80年代末的哈密河河道是几近枯竭的状态。1981年,石城子水库的建成解决了哈密市民的主要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但也因水库的建设和下游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哈密河东西河坝的水流量锐减,众多泉眼逐渐干涸消失,后哈密河完全断流,河界内草木荒芜,区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灌溉水源紧缺。
哈密人渴望哈密河早日重现生机活力。1998年开始,哈密持续实施增水工程。“我们修建了引南增水管道工程,从石城子水库修建了一条干渠向哈密河进行补水,每年的补水量有1000万立方米左右。”哈密市水利局副局长钱柳洪介绍道。
除了水库补水,2019年起,哈密市全面推进哈密河及其支流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先后实施哈密河有害生物防控、湿地生态水管理、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等七大工程,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工程坚持不破坏原有水系、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原则,打通、恢复并构建起东西两条绿色廊道,以生态恢复实现更长阶段的有效补水。
水多了,绿增了,一度断流的哈密河如今生机勃勃,造绿于民,造福于民。目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已建成面积达5300亩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恢复前的3.8倍,其中新增绿地2157亩,哈密河沿线绿化率由18%提高至78%,成为城市中的“天然氧吧”。随着河东西坝边的丰雅园、人民公园等十个小公园和两个文化广场的建成,一条26公里的健身步道将各个园区串联起来,湿地公园内处处皆景。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东天山北部。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门口一双靴,炕头一瓶酒”,这是以前高家湖湿地的真实写照。2017年,巴里坤县先后投入资金修复生态、建设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2021—2023年,河南援疆投资3100万元,在高家湖湿地景区建设游览基础道路、观光长廊、木栈道、特色民宿等工程,全面提升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不但提升了农牧民居住条件和景区旅游服务质量,还拓宽湿地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我们不会选择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和生态非常好的草场上建大型景观建筑,民宿和游客服务中心也是建设在盐碱地和外围。”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晓亮介绍,高家湖目前逐渐形成了集观光、休闲、餐饮、民俗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就业3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200余人。
“暑期旅游旺季,我们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每天营收在5万元左右。”景区二渠水库度假村的90后老板孟庆杰告诉记者,他所经营的民宿和农家乐可供游客住宿、吃饭、垂钓,每天接待能力达300人次。
从泥巴地到4A级景区,高家湖的村民吃上“旅游饭”。从生态保护中受益,他们也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只有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根才能守住,全国的游客才愿意到我们巴里坤来。”孟庆杰说。
生态涵养,故而民生改善,进而人文繁荣,从一个个湿地重焕生机的故事,可以洞见哈密“水清民乐”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冠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