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山东禹城:“新风润禹”力破旧俗 禹城市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漪婕
  • 作者:李超 赵宪申
  • 2023-10-18 09:22:39

“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生活环境好了,群众更加文明了”在山东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观看移风易俗专题演出的村民齐菲菲说道。

近年来,禹城市将深化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推进婚丧习俗改革为抓手,坚持政策促动、党员带动、部门联动,破除封建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积极培育打造“新风润禹”品牌,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婚丧服务需求,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机制抓保障,专项行动有序运行

今年以来,禹城市成立由34个部门、11个镇街参与的联动协调机制,召开禹城市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议,连续开展大棺木市场整治、抵制恶俗婚闹、规范城区丧事活动等专项行动,由市委督查室同步跟进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走实走深。创新成立禹城市红白理事会联合会,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和指导。在11个镇街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主任(镇长)负责抓落实,将移风易俗会议直接开到村(社区)支部书记一级,层层压实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该市54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由党组织负责人为会长的红白理事会。

“为了让村民更深入地了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性,我们将村里具体的事例利用大喇叭讲给大家听。例如谁家闺女结婚不收彩礼、谁家办事摆宴更节约、谁家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人生等,引导大家转变思想观念”禹城市辛店镇大秦新村村民刘峰说。

禹城市先后出台印发《禹城市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区丧事活动的通告》《禹城市倡导移风易俗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规定,重点对红白事操办规范标准、城区集中治丧、取消棺材制售及使用、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旧坟迁葬奖补、打击恶俗婚闹、婚事彩礼标准等内容进行规范和明确。同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细化考核内容和指标。

强监督建设施,力促新规落地落实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红白理事会会长的作用,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按照禹城市移风易俗工作要求,该市2.3万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全部签订《禹城市深化移风易俗承诺书》并备案存档。市红白理事会联合会负责监督各级红白理事会的服务行为,建立禹城市红白理事会会长微信群,发现问题实时调度,实行红黄牌制度,出具红白事违规操办告知书,报相关考核单位备案。市纪委监委公布监督电话,对移风易俗工作予以监督,加大执纪问责力度,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健康发展。

近年来,禹城市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城乡殡葬设施提升项目。建成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8处、在建2处,建有双墓穴(格位)1.6万个,可实现覆盖11个镇街18万人。“我们新建守灵合院7处,每处平均面积达220平方米,每个合院配套设有守灵厅、接待室、休息室、账房、卫生间等功能用房,新建服务楼、综合楼各1栋,具备业务大厅、超市、餐厅、住宿等功能,由国企微利运营,已承接城区范围内群众丧事活动110起,平均每件丧事为群众节省开支3000-5000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的治丧负担。”禹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伟说。

树典型强宣传,文明乡风入脑入心

“墙上画得真好看,你看那幅‘幸福和谐村庄’的图画,有花有树,天蓝水净,还有向日葵,真漂亮!”看着村里新画的文明实践主题墙画,禹兴街道杨城子村村民杨道勇不禁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禹城市以文化墙为载体,组织11个镇街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村庄实际有机结合,让一处处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让居民群众在舒心中怡情,在赏景中增德。截至目前,各镇街已粉刷移风易俗标语、文化墙3000余条(面),运用村广播宣传移风易俗政策5000余次,发放倡议书、明白纸8万余份。

婚姻登记中心通过向登记新人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等,引导新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殡仪馆积极宣传市政府政策文件,引导城区集中治丧。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持续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丈夫”评选,今年已开展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300余场,倡树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同时,要求婚庆公司具备营业资格,由市场监管部门与44家婚庆公司签订《抵制恶俗婚闹承诺书》,杜绝恶俗婚闹。

截至目前,禹城市已开展各级移风易俗培训2300余场次,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抵制恶俗婚闹”“红白理事会提升工程”等移风易俗专题培训会12场、培训总计达28万余人次,举办集体婚礼28场次,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厚养礼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在禹城城乡全面铺开。

作者:李超 赵宪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