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文旅“融”出和美风光

2023-10-19 16:4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稻作文化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刘久锋 摄

农为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秋意渐浓。黔贵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欢庆丰收的喜悦。随着各地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金灿灿的层层稻田与民居、道路、河流、山峦等相映成景,绘出一幅瓜果满园、秋水长天的和美风光。

秋日的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金黄的稻田与独特的群山景观,宛如一幅立体的秋日画卷,美不胜收。骑着自行车,游客李灿沿着田边小路转了一圈又一圈:“万峰林太美了,看到这金灿灿的稻田,心情都变好了。”

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打破,越来越多游客和户外玩家开始“钟情”万峰林。当地也充分发挥农旅一体化优势,进一步丰富旅游元素和旅游业态,开发多系列旅游产品,带动周边民众增收致富。

山间绿树成荫,山下金灿如海。在落水洞的观景台俯瞰,用水稻打造的巨型“福”字景观呈现眼前。游客们在观景台上纷纷用手机相机和“福”字合影,让“福”气满身。

“除了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我们种植的水稻品种产量也高,每年都丰产丰收呢!”望着田间长势良好的水稻,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村民姚元华开心地说。万福村作为国家级超高产水稻实验示范基地和万峰林主要的水稻产区,已成为贵州水稻的高产纪录产生地。

如今,处处是景的万峰林,培育催生出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田园风光、农耕体验品味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互融互赢,“风景田”成“丰景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同样,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五百余亩的茶园里承载着当地“茶文旅”融合的发展动能。

“前些年,公司的主要精力都用于精细管理、提升工艺来实现茶园提质增效。现阶段,公司正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茶文旅’融合发展上,助力当地乡村旅游。”该公司执行股东冉安定说。公司不仅开发出茶叶啤酒、茶叶腊肉、茶叶菜品等,为茶旅融合做足准备。同时,公司与乡里的黔陶技艺传承基地合作,在茶叶包装中加入陶器,让茶陶不分家,携手共闯乡村振兴路。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的稻作“福”字与远山近村辉映成趣。刘久锋 摄

文铸魂——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之中,实现以文铸旅,以旅彰文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发挥好这些文化资源,决定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败。

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摔跤等非遗展演轮番登场,苗族银饰、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文化产品精彩亮相,全场唱国歌、千人蹦苗迪、万人吟侗歌等壮观场面气势磅礴……村BA、村超赛场上,黔东南的璀璨文化从“深山无人识”到“集中放光彩”,令四海宾朋叹为观止。

数据显示,自去年村BA出圈以来,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23亿元。借助村超高人气,黔东南各县市组织精彩节目走上村超大舞台,展现本地特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榕江县也积极加强与西江、肇兴、荔波等周边景区联动,共同构建旅游全域化的新发展格局。

一曲好花红,涟江山水卷。位于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辉岩寨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典型布依族的栏杆式建筑,显得格外别致。屋内陈列着布依族的纺织、服饰、灶台等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布依人家生活场景。这里,是来到好花红镇游客最喜欢的景点之一。

民族文化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留住青山绿水,保留乡风乡韵,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看得见美好。在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郎德苗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鳞次栉比的吊脚小楼,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浓郁的苗族风情,潇洒奔放的民族歌舞,吸引了大批游人进寨观光旅游。

“郎德苗寨的民族文化、田园风光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淳朴的民风,靓丽的服饰。”广东游客杨婧说,“这边人文好,环境好,空气好,天气也很适宜,我们这次旅游感觉很舒适、很开心。”

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的民宿酒店是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刘久锋 摄

旅为媒——发展农文旅模式,最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的

“在万峰林景区,没人能拒绝一碗蛋炒饭。”

“蛋炒饭一条街”的火爆是兴义市万峰林旅游的一个缩影。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旺,在万峰林景区,蛋炒饭店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了几十家,并形成了“蛋炒饭一条街”,炒饭炒成了“产业链”。如今,在景区内,“蛋炒饭一条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一碗炒饭成了游客必吃的网红小吃。

“我们家主打乡村腊肉、豆花、农家土鸡等特色,很多都是回头客,人还没有到就先打电话预定。”2005年8月,万峰林景区山脚下的纳灰村村民梁大成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看到有钱可赚,当地许多村民也纷纷办起了“农家乐”“风味餐馆”,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民宿不只是一个休息和吃饭的场所,客人住进店里,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秀丽的风景。”榕宿投资人苏梅荣说,通过融入非遗体验和自然教育,希望能让游客享受属于自己的田园梦,感受真正的诗与远方。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资源优势,贵州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黔南州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就明确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农耕、服饰、饮食、家训、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节庆、民间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助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位于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的帐篷民俗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来体验。刘久锋 摄

路仍远——促成“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还需多方努力

如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已成为各地促农增收的有效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分布更加广泛,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客观上要求旅游业、农业必须融合文化深度发展,而在实际发展中却显现出一些瓶颈。

——公共设施硬件不够“硬”。乡村旅游持续兴旺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刚性配套,村村通公路的愿景已基本实现,但有一些乡村因为地处相对偏僻,原有道路基础差,特别一些山区道路,曲折崎岖,路面狭窄,事故隐患多。还有如医疗救助站、公共厕所、娱乐康体设施、大中型会议室、停车场、食品卫生等硬件也与大型旅游综合体相差较远,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游客接待。

——服务水平软件不够“软”。乡村旅游中大多数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服务人员均为当地留守农民,受文化知识水平限制,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系统的培训训练,总体上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规范,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持续开发,长远发展。

——乡土文化特色不够“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必须要加强对当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对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当前很多乡村旅游缺失文化“灵魂”,如果只是简单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开发建设,无特色可言,于是出现了许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长此以往,游客将会出现审美疲劳。

贵州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文旅融合应立足实际,以农为本,整合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的,促成“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遗产传承使命感,真正助力乡村的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作者:吴晓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