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随着清脆的喇叭声响起,家住浙江景宁县渤海镇后砻村75岁阿婆吴聪女开心地将纳好的布鞋送给前来接送货的工坊工作人员。
巧手畲娘、畲药、畲婚嫁、畲乡粉皮……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类似“畲味”系列的共富工坊已遍布21个乡镇(街道)32个畲族村,成为畲汉留守群众、低收入农户、特殊群体在“家门口”就业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景宁聚力缩小区域发展,立足畲族群众在传统手工艺、畲族山歌、畲族小吃等方面特长,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模式,一盘棋谋划打造畲味特色“共富工坊”,想方设法把项目送到村、就业送到户、技能送到人。目前,该县共建设畲技艺、畲文创、畲小吃、畲习俗、畲医药的系列“畲味共享式”工坊79家。
“简直太周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巧手畲娘”由一家生产制作千层底畲族手工特色布鞋为主的企业创办,当地老一辈的畲族妇女,均掌握了一定的绱鞋技术。像吴阿婆一样,在家纳鞋底、绱鞋,每月收入可达1500余元。为惠及更多村民,工坊还推出特需群体物资配送专车,为高龄、行动不便等人群及时配送原料、回收成品,并指定专人上门传授加工技能。
“送料”上门的模式,得益于“红管家”队伍的创新探索。为推进工坊体系化运维,该县建立了由部门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金融专员等组成的79支“红管家”队伍,推出“每周一问诊、每月一坐诊、每季一会诊、每年一回诊”的“四诊”工作机制,为各类工坊量身定制专属服务、解决建设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提升工坊带富面,该县还立足工坊、集体、农户等各类主体不同合作方式,探索建立了劳务输出、入股分红、产业带动、技能帮带、平台共享五种利益联结共享体系。引导工坊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跨行业党建联建,依托山海协作“飞柜”、党群服务中心、民宿农家乐、线上应用等平台设立工坊产品“展销窗口”和“培训阵地”,在“畲乡之窗”大均、畲乡古城等地打造工坊产品“展销一条街”,延伸形成工坊+文旅、工坊+民宿、工坊+研学等“工坊+”产业链,形成“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发展互促、村民受益”的共富模式。
据统计,该县79家共富工坊共吸纳畲汉群众就业、带动创业9600余人,人均年增收1.2万余元,让畲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创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