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4万余亩天麻进入集中收获期。“我们种植的天麻含水量少、药用价值更高,特别是刚刚采摘下来的鲜材口感很好。这段时间,很多外省的客户直接来基地采购鲜天麻,在市场上销量还不错,基本都能卖得上好价。”大方县核桃乡中坝村天麻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灿贵向记者介绍起销售情况。
大方县位于乌蒙山腹地,冬暖夏凉,雨水充足,土壤多为酸性砂质。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混交的灌木草坡,适宜天麻生长。作为“中国天麻之乡”,大方县天麻种植面积、产量居贵州省首位,以天麻素含量高而闻名,也有着“中国天麻数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一说。
谈及天麻名字的由来,大方县中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庆兰介绍,天麻古称赤箭,以其茎如箭杆、色为赤而得名。天麻,其实是赤箭的根,中国人食用和药用天麻的历史有两千年以上。
“其中,‘天’说的是天麻无根无叶,像是从天而降;‘麻’说的是它生长在山林里。”唐庆兰解释。
在大方县经济开发区一间生产加工天麻的车间,工人师傅们正在蒸制、烘干,生产加工天麻胶囊、天麻酒等产品。每年10月底到来年开春前,是采摘天麻的旺季,也是车间里最忙的时候。
大方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设大方天麻“药食同源”精深加工体系,已初步形成从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种植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其实,大方县天麻产业发展的路径只是“贵天麻”成长的一个缩影。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郎洪平介绍,近年来,贵州省将中药材作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提出培育“贵天麻”百亿级大品种的目标,并制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重点计划。
自2021年贵州成为全国第一批天麻“食药同源”试点工作的省份以来,贵州紧盯天麻产业链重点环节,按照“招龙头、引上游、接下游、带配套、促集群”思路,将天麻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共同谋划,推动天麻产业与医药制造业、医药流通服务业、健康融合业等有效衔接,打通天麻本身的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新产品研发销售环节,促进天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10月,贵州天麻种植面积达39万亩,产量4.1万吨,产值18.3亿元。其中,七星关、汇川、大方、雷山、黎平、镇远、赫章、德江8个县(区)种植面积超万亩
一山一水间,小天麻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数万贵州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未来,将凭借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东风’,继续擦亮‘贵天麻’金字招牌。”郎洪平表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子涵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