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学促干,凝心聚力抓高质量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创新特色劳务品牌、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村聚人气、留人才、富口袋。
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鼓起百姓增收“钱袋子”。全州县大力推动金槐产业发展,每年投入资金300—600万元购买金槐苗木免费送给农户种植,目前全县金槐种植面积达27万亩,总产量达1.8万吨,年产值10.8亿元,仅金槐种植一项,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灌阳县发挥高山林地优势,利用山苍子耐干旱贫瘠、种植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聚力发展山苍子产业,将不起眼的小“山苍子”变身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全县山苍子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年产量4.5万吨,年产值约4亿元,提供近1.5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1.6万余名农户增收致富。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狮塘村成立桑蚕专业养殖合作社发展种桑养蚕的生态产业,目前已发展到100多亩的桑田,12张蚕床约36万只蚕虫,年产值达30多万元,让村民在养蚕产业上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灵川县打造377亩桂泰食用菌绿色高效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食用菌种植农户478户,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解决周边200多户脱贫户就业,有效助推灵川香菇、赤松茸、灵芝等产品多元化发展,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750万平方米,年产值突破7.7亿元,灵川秀珍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兰洞村引进开展“大秋”甜柿种植,人均年收入超6万元。临桂区黄沙瑶族乡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产业和林下经济,打造滩头千亩罗汉果种植基地、围岭高山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翻水中药材示范基地、茗仁谷有机茶园示范区和安江坪茶叶种植示范区,共种植百香果1292亩,罗汉果种植2864亩,灵香草、黄精、钩藤等林下中药材1120余亩,茶叶600余亩,蜜蜂养殖2870余桶,带动全乡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创新特色劳务品牌,擦亮百姓增收“金名片”。桂林市把米粉产业作为“一市一品”重点品牌来打造,在兴安县建设乡村工匠(米粉师傅)劳务品牌展示中心,市金融办推出“米粉贷”产品,对桂林米粉创业人员给予金融、保险、用地等帮扶政策。目前,桂林米粉堂食店超过8000多家,加工型企业200多家,米粉行业年总产值超过85亿元,带动原材料基地规模达到 20多万亩,直接和间接带动10多万人就业。恭城瑶族自治县将油茶打造成“中国咖啡”新名片,目前桂林市各地共有1800多家以油茶为主题的餐饮店,其中在恭城的油茶餐馆达240家,营业收入达35亿元。临桂区黄沙瑶族乡举办广西地方油茶制作培训班,让群众在家门口系统学习瑶乡油茶文化、礼仪、打油茶技艺,着力提升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平乐县举办“平乐十八酿制作”培训班,让群众捧起“非遗”金饭碗,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探索百姓增收“新路径”。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依托百年古树、千年名泉、三元及第、红色抗战遗址等丰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大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为契机,引导村民打造福禄亭、四方灵泉、状元廊、同心树等人文景观,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在讲好“四方灵泉”“状元廊”故事的基础上,推行开放式农旅采摘体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曾经的“空心村”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村”。临桂区黄沙瑶族乡结合避暑小镇的开发、民宿旅游业的兴起,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群众以山致富,挖掘瑶族特色,开发“盘王节”“尝新节”“晒衣节”等瑶族节日;制作翡翠豆腐、芭蕉芋酒等特色美食;传承火塘文化,围着火炉对山歌;编排竹竿舞、挖地歌等瑶族歌舞,以歌会友,以舞迎亲,带动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荔浦市龙怀乡着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以岩洞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及康养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服务业,引入社会投资,以4A级丰鱼岩景区为重点,广西爸妈在线康养中心为亮点,整合乡内瑶寨文化、农家乐等资源,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乡村旅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县以大庄田为中心,依托现代红提产业核心示范区,利用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旅游资源、民宿文化资源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休闲观光、康养度假、农业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盘活大庄田村的土地资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作者:何玉秋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