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巫山论道 助力和美乡村“村歌嘹亮”

2023-11-19 22:02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倪杨金子

11月18日,第六届新时代乡村建设论坛在重庆巫山举行,围绕“村歌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题,来自全国的村歌实践者与专家学者一起深入探讨交流村歌如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

“鱼池村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云海茫茫,风吹竹林哟,稻谷飘香,生态清和好风光……”研讨会上,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党委书记文承军分享了该村以“众筹”方式共同创作村歌《云上鱼池》的经历,随后现场唱起了这首悠扬欢快的歌曲,很快带动所有人一起跟唱。

去年5月,文承军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了由“爱故乡·村歌计划”工作组等发起的“村歌计划西南行”。村歌计划的协作者在鱼池村历时7天与村民一同进行村庄故事分享、词曲创作、演唱排练……“没想到,村歌打开了村民的心扉,他们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也更团结了。”文承军说,“现在村里下至4岁小孩,上至80多岁老奶奶,都能唱这首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尤为重要。2018年,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音乐人孙恒等发起了“爱故乡·村歌计划”,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音乐为途径,以村民为主体,组织开展参与式集体创作,让村民唱自己写的歌,打造出一批优秀的“共创型”村歌。

“村歌集体创作的过程,是一种跨界合作,是彼此多元互动的模式。”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付海鸿是一名村歌协作者,参与了《云上鱼池》等多首村歌的创作,在她看来,“村歌计划促成了地方政府、村两委、社会工作者等与村民的跨界合作,在这种模式中,村歌计划协作者不是为村民写歌的人,而是联动各方的信使,也就是‘穿针引线’的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卜卫表示,村歌的蓬勃生命力在于集体创作,村歌表面上是一首歌曲创作,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建构村庄历史、形成共同文化想象的过程。

“村歌植根于乡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上,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肖亚成对村歌的重要特征进行了总结,“村歌的主体是村民,必须要有村民参与,内容上要反映村落的风土人情、劳动场景、生活追求等,节奏旋律上要优美向上。”

作家、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近年高度关注村歌现象,他建议:“村歌创作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曾经存在于乡村的民歌、民谣、谚语和民间传说、故事,那是经过时间沉淀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同时在创作上要雅俗共赏,注重抒情特征,便于传唱和传播。”

当天,研讨会还发布了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新书《村歌嘹亮》与《我们的村歌》。《村歌嘹亮》收录了重庆、福建、云南、河北、河南、内蒙古等省区市共35首“共创型”村歌,所有歌曲均由村民集体创作完成,村民借村歌分享自己与村庄的故事。同时,《我们的村歌》与《村歌嘹亮》相互配合,介绍了村歌计划的缘起、村歌创作纪实,以及村歌创作完成后的各种影响,通过对参与创作者、新老村民、村干部等群体进行访谈,同时结合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等的感悟、点评与反思。

近年来,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打造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西大模式”,形成西部特色乡村振兴方案。同时,以项目合作、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将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有机结合,联合相关单位举办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对乡村振兴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已逐步成为乡村建设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其中,从2018年至今,该院推动由政府引导、村民主创、社会参与的“共创型村歌”活动,以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的方式,在全国完成村歌创作49首,包括重庆城口、北碚、武隆、巴南、长寿、忠县、南川等区县的14首。

“以农民为主体的‘村歌’实践不仅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还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村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西南大学副校长葛信勇表示,要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同时强调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