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俐种粮记

2023-11-23 17:5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燕

个子娇小,外表甜美,装扮时尚,任谁也想不到,站在眼前的这位90后女孩竟然是一位种粮人。近日,由四川省妇联指导,成都市妇联主办、崇州市妇联承办的“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建功新时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妇女十三大精神宣讲会”在位于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召开。站在田间地头,“蓉城巾帼宣讲团”成员、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结合自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妇女十三大的体悟,分享了她近年来返乡创业、头雁领航的故事。

王伶俐在宣讲。

8年,扎根乡野,伶俐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女性力量;8年,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伶俐种粮是成都近年来聚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更是“成都,都成”的奋斗精神在广袤乡村涌动的生动案例,彰显了成都上下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决心和信心。

抉择

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是成都市的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顺着他的指引,伶俐一毕业就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农二代”。“小的时候,我爸常对我说一句话,‘你不认真读书的话,我以后就租个100亩地,让你‘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王伶俐半开着玩笑,“结果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他反而说国家现在对农村的关注非常高。”

伶俐大学的专业是统计,和农业完全“不沾边儿”,是什么让她的父亲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蒸蒸日上,将女儿召唤回家乡?又是什么给了伶俐投身农业的底气,接过父亲传来的“接力棒”呢?

伶俐坚定地说:“党和国家这些年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程度高,我们关注到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有关。同时,2013年崇州市开始建设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小田变成大田,机械化的种植、规模化的作业,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业的大有可为。”

成都市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的后盾。“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回来花了2-3年的时间学习系统的农业知识,陆续去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免费的专业培训,农技中心也有老师对我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在学习农业的基础上,还参加了妇联组织的女企业家培训班,了解企业管理、财务、税务的知识。”

“2015年,成都出台了政策,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能贷到10万元。妇联还提供无抵押的巾帼创业贷款,让我们的资金压力有效减轻。”伶俐告诉记者,多种政策的叠加,方方面面的周到,让她觉得农业创业的门槛变得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年轻人可以在乡村大展拳脚。

伶俐合作社里最年轻的小伙子王李锐99年出生,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王。在参与农业之前,小王在成都做安装消防设施的工作,有时候活儿挤在一起,会非常忙碌,有时候10天、半个月都接不到一个任务。“我觉得该沉淀下来了,就想要找个稳定些的工作,好好发展下去。”小王说。

小王(右)在搬运无人机。

四年前,小王就有家人在合作社工作,曾让他帮忙顶过一天班,之后的每年农忙,他都会来帮忙。这些年,小王也算是见证了合作社的壮大,所以今年年初,他一接到二大爷那通“回来上班”的电话,就觉得“应该尝试一下,从兼职转为正职。”

在合作社工作,小王能过上朝七晚六的生活,工作地点离家也只有五分钟,回家就能吃上热乎饭,一年还能拿到8-10万的工资。稳定的生活、不输给外面的收入,给予了小王从事农业的信心。

前进

小王是被家里人宠大的,朋友们对他的一贯印象也是爱干净、注重形象。刚来合作社时,村里还有人拿他的去留打起了赌,“看看小王多久走”。

“刚开始工作时,说不抵触是假的,因为田里的活儿多少会有些脏。那会儿我还每天换一身衣服,现在没这心思了,也顾不上讲究了。”小王有些羞赧地说,穿搭放在一边,埋头就是苦干,把田种好才是他最要紧的事情,“别人都说这个工作很多年轻人可能做不下去,我就不服那口气,想证明给他们看,我可以把它做好!”

年轻人有冲劲儿、学习能力强,豪情万丈的小王仅用两天时间就拿下了农用无人机驾驶证。“可是考证跟在田里面工作,完全是两个概念。”,P50型号的无人机体型大、难控制,刚开始,小王操作起来还不太熟练,无人机会由于撞到电线等原因炸机,拿到证的前五天,他跑了六趟修理铺。

操纵好农用无人机没什么窍门儿,唯手熟尔。在一次次飞行中,小王总结经验教训,现在一天之内就可以轻松完成一两百亩的播种作业。而村子里从事多年农业的大爷大妈,忙碌一天,也就只能播撒二三十亩的种子。

春去秋来冬又至,一年过去了,有点儿“小洁癖”的小王仍在田野上耕耘。他的坚持让大家“赌输了”,更让从前不解的朋友们心服口服。村民们都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夸奖道:“这小伙子真不错,能吃苦!”

如果说小王要做的是一个人闯关升级,给自己“争口气”。那么王伶俐在8年前面对的挑战,则更为艰巨,她需要获得一群人的支持,去披荆斩棘。为了把新想法、新理论、新机具植入合作社,她最初费了不少脑筋,“有时和老农民观点碰撞,把脑袋都吵昏了”。

2015年购买插秧机就是王伶俐遇到的“第一道坎儿”,父亲王志全则是改革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他认为插秧机就是没有人工做得好,面对伶俐的不解,父亲一句“你不懂”就把她的解释挡了回去。

王伶俐(右)在操控无人机。

但是王伶俐不放弃,她摆事实、讲道理,给大家算了一笔“精细账”:一台插秧机价值10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农民工作四五年的收入,这不是小数目,但是中央财政能够补贴30%,成都市还会再追加补贴20%,“这么大的补贴力度,我们只需要花5万,此时不买,更待何时?”大学刚毕业的王伶俐当断则断,刚柔并济,贷款买了插秧机。

插秧机开启了新时代,机械化运用让田间插秧的成本低了、效率高了。村民们从不接受到逐渐尝试,有时候还会主动去给伶俐提建议,“别人又买了个机器,看起来好安逸哦,你看看我们要不然也买一台。”

带动

回乡8年,王伶俐实现了合作社种收机械化的愿望,在她的农田中,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装备轮番上场。从“农业小白”到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她用丰收证明了自己“会干农活”,能带着乡亲们共同富裕。目前,王伶俐管理着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家农机合作社和1家烘储合作社。合作社吸纳农户2000多户,土地面积6500多亩,年经营收入达1000多万元。

从2015年到2021年,合作社里都只有伶俐一个年轻人,之前她总是打趣:“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群体里面来,连团建都办不来。”

“我一直在本地寻找适合农村、适合种粮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愿意留下来。”伶俐认为父亲是自己的引路人,她也想传递这份薪火,成为更多人的引路人,帮助他们知晓现在的政策,了解农村的发展。

随着合作社越办越红火,一些年轻人逐渐加入了进来。伶俐开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她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已经拓展到了10人,其中7人都是80后、90后。就在前不久,结束了四十多天的农忙后,合作社里的年轻人们发起了一场“烤肉局”。

团建“烤肉局”上,伶俐团队里一位96年的女生王梦玲袒露心声,她直言,“来合作社之前,只分得清水稻、小麦和韭菜的区别”。但是经过亲身耕耘,王梦玲终于“分得清大麦和小麦了,明白粮食卖多少钱一斤了,感受到收获的不容易了”。在这期间,她更是找到了种植的价值所在,“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了。”

小王自豪地分享:“有一次我去散步,看到路边上有个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要吃中国人自己的粮食’。那个瞬间,我的内心产生了小波动。”小王觉得自己不光是“中国人吃自己的粮食”,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种粮食的人。

“如果老一辈的传统农民干不动了,谁来做农业?还不是年轻人。而且现在的农业也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样了,其实是偏科技化、机械化的。”小王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加入到农业中来。未来,他也想继续在土地上耕耘,争取早日拿到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证书。

时代在变化,乡村有机会。目前,成都全市已培育出超过2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其中,80后、90后总人数占到三成左右,最年轻的仅25岁。

“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有这么多好的机会和舞台让我们去施展理想和抱负,我们的背应该伸得很直!”王伶俐动情地说。她坚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田间地头奔走,为天府粮仓耕种丰收希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赵盈乔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