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元阳闭幕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张萌
  • 2023-12-04 19:09:13

12月4日上午,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圆满收官。

本次大会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积极研究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与途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6545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生林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为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元阳县委书记张喆致欢迎辞指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围绕农业文化遗产地生物多样性评估、多功能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补偿与多方参与机制建立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力促进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探索了新的方向。本届研讨会落户元阳,既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更是对元阳干部群众的鞭策和鼓励。通过这次大会,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汲取真知灼见,将为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将带动更多的群体来关心关注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将推动哈尼梯田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地创作出的大地雕刻杰作。2013年6月,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6月,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65478

十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保护与开发,全力守住了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绿水青山,护住了“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深度联通、同频共振的道路,在新时代红河大地上,汇聚起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发展的强大力量,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新路子。

65477

如今,哈尼梯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如诗如画。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先后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生态红米之乡等殊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

65457

会议期间,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调研组到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开展调研。调研组分两组先后前往哈尼小镇参观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并观看《哈尼古歌》实景展演。随后统一乘车前往多依树、阿者科、坝达等地,就梯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保护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65479

65480

在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调研组观看了大型原创剧目《哈尼古歌》,感受哈尼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哈尼古歌》演出以“哈尼四季生产调”为主题,按照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习惯,分为冬季调、春季调、夏季调和秋季调,以稻谷的四季生长巧妙地隐喻了哈尼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

65464

“哈尼梯田的保护应当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它是我们共同的一个任务,而且哈尼梯田的保护在我看来,它首先是一个农业,然后才有了文化、才有了生态、才有了景观,所以要让哈尼梯田保护好,首先要让当地的人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有更多的收益,比如说,充分发挥它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通过农业多功能的发展来促进当地农民的就业增收,同时还需要研究一些,比如说如何减少降低劳动的强度,让农民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之下从事农业生产,我们要去研究在这个梯田保护过程里面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做好一个统一的规划,多种学科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我相信哈尼梯田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一个成果,为世界的农业遗产的保护贡献我们中国的智慧和力量,打造红河的样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研究室主任委员闵庆文说。

65472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多样性及其传承保护”专题论坛和“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生论坛”等2个论坛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资产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与景观休闲农业发展、传统农业系统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等3个分会场,50余位专家学者将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报告。

65458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萌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