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做强“土特产”,拓宽“寒旱”路

——甘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纪实

2023-12-17 16:3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邓荟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全省上下坚持聚焦“土特产”,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加快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乡村产业呈现出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甘肃省一产增加值增长5.8%,居全国第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居全国第八,近10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个一”导出的集聚效应

虽是寒冬农闲时节,但在素有“千年药乡”美誉的宕昌县,位于哈达铺的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园内却是一派忙碌景象。“冬季我得忙晾晒、加工,经过搓揉、穿串、晒柔、搓直等一系列工序,药材的精华成份得以固定,晒干后即可出货或加工。我有20吨当归马上就要出售了。” 在产业园区晾晒大棚里,正在忙碌的当归加工大户牛平功说:“在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种植加工大户和基地联系更紧密了,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收入不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如牛平功所说,“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群众”,这种产业发展“联合体”,正在成为当地推动中药材特色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更多老百姓走上依靠产业致富的“快车道”。目前,宕昌正以哈达铺为核心园区,辐射带动阿坞、理川等15个中药材主产区,积极构建“一心一带五基地”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夯实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该县已建成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万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中药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5亿元。

信息、项目、资金、技术向园区、向产业链集聚,促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能力越来越强。如今,在甘肃,这种源自省级层面的政策导出的集聚效应,已悄然转变为全省各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行动自觉。

“为加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套考核体系的‘五个一’机制,常态化抓点示范,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特色产业集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金泉说。

杨金泉介绍,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甘肃坚持系统思维谋划,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产业振兴考核机制,先后出台了现代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倍增行动、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省政府分别召开牛羊菜果薯药6场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市县负责同志、相关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制定印发了《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实施方案》,提出以建设十大品牌、十大园区、百强企业、百优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双百”奋斗目标,研究制定了全省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6”方案和现代设施农业“1+1+5”系列文件,指导各地推动特色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同时,省里积极组织开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大督导大落实”行动,组织80个督导队,每季度深入县乡村开展一次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督导,全力推动产业发展见实效。

从“头”到“尾”的提升

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是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挥农业多种功能的必然要求。甘肃坚持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提升。全省共创建了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2个产业强镇,其中,2023年,甘肃苹果、马铃薯获批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全省六大特色产业全覆盖。

平凉市静宁县地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近年来,静宁县依托优质的苹果资源,大力发展苹果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静宁该县通过择优扶强、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苹果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161家,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65万吨,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5万吨。同时,静宁县还深度挖掘苹果文化,大力发展体验、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了苹果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的苹果精深加工项目生产线建成后,年加工处理鲜果5000吨,年产果醋、果汁各2000多吨,苹果脆片200多吨。”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鹏虎介绍,今年,公司以体现原汁原味静宁苹果特色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为定位,打造苹果食用醋、苹果汁饮料、苹果脆片等3大系列16款产品,并注册了“故乡童年”等3件商标,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工业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为做大特色产业,构建更为完备的产业链条,甘肃也将目光投向了省外的上下游企业。 特别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大会后,省农业农村部门迅速行动,加力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两库两册”,建立分产业包抓招商引资项目、分级包联农业企业的双向包抓联工作机制,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让甘肃省外企业家们动容的是,甘肃农业农村部门不仅建立了企业创新孵化时必访、经营困难时必访、登记纳统时必访、战略调整时必访、增资扩产时必访、筹备上市时必访的“六必访”制度,还明确为企业开展“一条龙”“套餐式”“送上门”服务,甘当企业发展的“店小二”“贴心人”。

福建泉州、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甘肃农业农村厅一口气举行了6次集中招商引资推介洽谈活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开展的招商引资活动更是多达427场次,完成签约项目822个,签约额达764亿元,开工项目779个,项目开工率95%,到位资金340亿元,资金到位率45%,新增营收 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规企业59个、营收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7个,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3470家……

“寒旱”高地上“百花”齐放

“寒”与“旱”曾被认为是寒旱区发展农业的制约性因素。但是,以“寒”“旱”为重要生态特征的甘肃却用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生产在寒旱区亦大有可为。近年来,甘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质量型农业的优势,构筑错位发展格局,不仅推动了寒旱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为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奠定了基础。

杨金泉介绍,甘肃大力实施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落实《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方案》等一揽子重大政策,持续推动特色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全省特色产业呈现出了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定西市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伴随村里的阴坡川和河南两个社被确定为市级提升养殖示范社,村里的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又一次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悠江村养殖大户李进武对记者说,“在政府的支持下,养牛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现在喂牛几乎是全机械化了,喂的时候用铲车、拌料机,饮牛的水槽下埋有滴管,只需摁一下开关就可放水……”

义岗川镇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为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肉牛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能繁母牛扩群增量工程,义岗镇投入550万元对养牛农户进行补贴,至目前,全镇牛存栏达到2.11万头,发展规模养殖户2860户,牛出栏量3500头,带动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这几年,畜牧业在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省一产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预计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4436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791亿元,比2020年增长63%。前三季度,全省种植中药材、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苹果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第3位,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羊存栏量、出栏量分别居全国第3、第6位;牛存栏量、出栏量分别居全国第7、第8位。

陇上“土特产”释放“甘味”力量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甘味”品牌建设工作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工作报告。

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工业污染少,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为“甘味”铺就了绿色有机的底色。近年来,甘肃紧盯国内外市场对天然有机、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趋势,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厚植“甘味”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底色,深入实施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以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以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三级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品牌培育体系建设,“甘味”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定西曾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在过去,马铃薯是定西人的“救命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定西马铃薯”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逐步变成了定西的“金字招牌”。

为了进一步擦亮“定西马铃薯”这个金字招牌,定西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着力强化对马铃薯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四个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留痕、可追溯,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坚持以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核心,着力强科技优品质、壮加工增效益、树品牌创特色。目前,定西马铃薯产品已延伸到主食、方便食品等领域,脱毒种薯源源不断销往内蒙古、四川、贵州、河北等10多个省区,平均每年出口1000万粒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区域公用品牌“定西宽粉”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宽粉经营主体已经达到110家,产能达到10万吨以上。

“定西马铃薯”只是甘肃推进“甘味”品牌建设、提升“甘味”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为深入研究 “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带动能力和政策扶持成效,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委托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对平凉红牛、东乡贡羊、兰州高原夏菜、静宁苹果、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了品牌价值评价,其中,“定西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95.45亿元,位列第一。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甘肃已有63个市县区域公共品牌、680家企业商标入选“甘味”品牌目录,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290个。“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甘味”品牌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首,入选2022年消费者喜爱的100个品牌。甘肃已在全国授权开设“甘味”品牌实体展销中心52家,建成线上销售电商平台17个,全省农产品网店达到9.8万多家,“线上+线下”品牌营销体系已见雏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