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料峭,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巴仁宝勒格村村民杨军的樱桃种植大棚里却花开正艳。
“田间管理精心了,果树才能长得旺!”正在忙活着给樱桃花授粉的杨东高兴地说,“今年种了两棚樱桃,每棚能产2000余斤,预计2月底3月初上市销售,目前,已经和大连厂商达成订单合作,订单价格在每斤150元左右。”
樱桃花开了,樱桃成熟还远吗?
过去的巴仁宝勒格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全村有耕地2700亩,村民167户480人,人均土地不足6亩,农作物产量较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增收困难。
为了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巴仁宝勒格村积极谋划转型,瞅准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咱们这个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村民们不敢尝试种植大棚。”村支部书记杨勇这样感叹道。
但方向已定,重在落实。2019年,巴仁宝勒格村引进巴彦淖尔市梓亨农林有限公司承租温室大棚,示范种植8栋温室樱桃,在大连种植专家的指导下,2021年春季实现挂果,独特的气候优势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得种植的樱桃品质优越,果实红润剔透,皮薄多汁,口感香甜,并且线上线下销售非常畅销,按照每棚产量500斤计算,每棚收入约6万元,喜人的收入让村民们看到了发展前景,也成为了巴仁宝勒格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转机。
2021年,巴仁宝勒格村在外出考察、调研论证、产业评选、产业评审的基础上,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立生产经营型合作社——红欣荣专业合作社,围绕樱桃产业做文章,打破了传统的大田种植产业模式,真正走出了一条以组织振兴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突破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樱桃产业兴,村民腰包鼓。新品种、新技术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眼下,1600余棵樱桃树鲜花怒放,硕果累累,预计产值将达到300多万元。
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乌拉特中旗农民增收渠道,还有力助推了当地产业振兴。巴仁宝勒格村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等叠加优势,把樱桃种植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每年平均接待采摘游客2万人次,不仅带动周边农产品贸易、农家乐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村内农户收入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逐年递增,樱桃成为带“红”产业振兴的强劲推手,真正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如今,巴仁宝勒格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并且一跃成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真正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蝶变之路”。
作者:石瑛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