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白果村的62岁村民邓云春,习惯在务农后点上一支旱烟,然后坐在自家的石栅栏上休息,他身后是自家两栋青砖白瓦的小楼房,脚下是石料加固的猪圈。一眼望去,这个农村老头的生活看上去十分惬意。
用农耕艺术绘画乡村本色
“今天的白果,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大一样了。”邓云春说,之前当他务农后点燃旱烟,只能蹲在房前泥泞的院坝上,脚下是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猪圈,污水顺着狭窄的村道,从他家流过。
不到一年时间,邓云春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旧猪圈上的院坝,甚至成为了白果村游客们的必经打卡点。
白果村村民邓云春在自家房前休息
其实白果村并非边地,城观二路通车后,这里是一片背靠青山、面朝任河、前临干道、后有良田的好地方。与许多村落一样,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每家每户堆着柴草垛,青石板路和泥泞小路纵横交错在村间,进出村庄大家都深一脚浅一脚,小心翼翼害怕摔跟头,人居环境堪忧。
针对这种情况,当地以“四共四同”工作法,启动了白果村的乡村环境改造。在镇政府的组织下,现场走访调研12次,深入农户68户,与村民开展“院坝会议”,最终拟定建设目标,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拓出“白果小院”的改造方案。
白果村村支部书记黄芝君介绍,白果村将保留乡村“烟火气”,根据小院沿线立体错落特点,坚持乡村、乡愁、乡音、乡忆原则,将土墙房、炕房、柴草垛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元素保留下来,推进微设计、微改造、微提升,发挥乡村工匠队的乡土技艺,采用土石、砖瓦、木竹等乡村材料和农耕器具进行规整和点缀,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展现乡村发展历程,禁止大拆大建,呈现出原乡风貌和艺术气息。
目前,白果小院打造的“四面八坊三十二院”(燕麦面、汤圆面、荞麦面、酥麻面;豆腐坊、木工坊、腊肉坊、奇石坊、茶艺坊、蜂蜜坊、布鞋坊、涂鸦坊)是集体验、研学、观摩的新兴业态,深受游客喜爱。“村民们不仅通过自家小院形成独立的产业,更是逐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动共赢发展的新格局。”黄芝君说。
用乡愁记忆建设“有感村庄”
在距离白果村26公里之外的双竹村何家塝,一幅原乡本色的自然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双竹村村支部书记王茜告诉我们,何家塝有着种植稻田的历史底蕴,但后来各种经济作物占领了梯田,让金茫茫的稻田失去了原有的颜色。
高观双镇竹村何家塝“金色稻田”。
何家塝在去年迎来了一次大改造。“还原乡村本色是我们改造的核心。”王茜表示,何家塝以小院改造为基础,环境整治为侧重点,大量保留了原始的农耕农具作为乡道环境装饰,还原稻田、修建观景台、小桥流水等小景点供游客观赏。
高观双镇竹村何家塝景色。
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工作中,45岁的村民母立琼担任起何家塝的垃圾分拣员,每天除了分拣垃圾之外,还要给大家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现在村里几乎找不到白色垃圾,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大家共同维护家园的成果。”母立琼说。
为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亮点,乡政府从“乡情、乡土、乡愁”传承上发力,因地制宜设计开发旅游产品作为重点,做足农文、农旅、农教、农养等产业结合文章,设计出可游可视可玩的具体项目。“我们就是要让游客体验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感觉。”王茜说。
作者:曹贝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