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阳信县,一场为百余人颁奖的活动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记者走进阳信时,随处可见该活动的指路牌。听当地人说,提前数日,产业园外的大街就挂满了彩带和气球,数十辆大巴早已就位,时刻准备运送获奖者们。场馆内巨大的荧幕、排列紧凑的展区,都在宣告这是一场非同一般的盛典。
这次颁奖典礼,是为养牛人准备的盛典。泽牧久远生物科技研究院技术总监黄正勇向记者介绍,本次泽牧久远·最美养牛人评选活动共有百余位“最美养牛人”获选。“2023年牛价经历了寒冬,举办这次活动,也是给养牛的朋友们打气。万物都有周期,寒冬之后,就是春天。”黄正勇说。
颁奖现场。
活动当天,“最美养牛人”们穿上了统一的服装,在上台前,许多获奖者对记者说:“我上台之后,可要记得帮我拍张照片呀。”他们从祖国的各个角落奔赴而来,只为聚光灯下的那一瞬喜笑颜开。谈起养牛人,人们或许更多只知道他们与牛朝夕相处、奔走在牛棚、田间地头、购买饲料的路上,却常常忽略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孩儿再回乡关
“刚毕业那会儿,我死活不想回家养牛,我可是大学生啊。”安徽省灵璧县的刘斌回忆着当年的情景。和其他养牛人相比,这个90后小伙儿的面庞明显显得稚嫩。刘斌说,2014年他大学毕业,他觉得,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哪里还有再回家喂牛的道理?他所学专业与连锁超市管理相关,于是,毕业后他选择到一家超市工作。
可乡心永远在,无论何时,它总会提示着你来时的路。刘斌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通过养牛支撑整个家庭,饲草氤氲出来的淡淡香气、牛犊新出生时的轻声啼叫……这些片段像是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原来,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早已就对肉牛养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后来,他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熟悉的牛棚里。“不知怎的就突然想明白了,把牛养好了,也是一条致富路哩。”刘斌笑着说。和许多养牛人一样,怀揣“发展肉牛产业、助力脱贫致富”的梦想,他接手了父亲经营的二百平方米简陋牛舍及20余头品种濒临淘汰的母牛,在牛舍里从早忙到晚。
“大学生回乡养牛”一时间成了村里的稀罕事,村民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质疑刘斌能不能把牛养好,有的担心这小伙儿遭不住养牛的累。的确,刘斌自知,尽管从小接触牛,但对养牛的科学知识了解还是太少了。“但大学生嘛,就得拿出大学生的样子,不会没关系,学就是了!”刘斌使出全身的拼劲儿,养牛相关的书籍看了一本又一本,愣是摸出了一套科学养牛的法子来。
刘斌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被晒得黢黑,也记不得村民们是什么时候从质疑变得见到他纷纷竖大拇指。但他清楚记得,他打破了村子里以往单打独斗的家庭作坊模式,创建了宾朋合作社,先后动员亲邻养殖户和部分贫困户等30余户加入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
和他一样的还有同样考上大学的李光明,毕业之后,他也依然返回家乡创业。他先是在自家门前约5亩的空地上建起了牛舍、拉起了围墙,开始尝试养牛。2012年他与本村几个养殖户发起成立了“灵璧县众帮养殖专业合作社”。
“我从乡村里来,致富的同时也必须要造福邻里乡亲。”李光明说。
如今,在他们的事迹的激励下,越来越多跳出乡村的大学生主动选择回到家乡来创业养牛,这支队伍越来越大,90后甚至00后已经逐渐成为养牛人的重要力量。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统计,2023年有近11万人选择返乡留皖创业。安徽省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人最高可申请400万元、50万元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给予贴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乡、农民工返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推动人才、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协同联动回流。
重塑最“牛”的手
在颁奖典礼上,一位拄着双拐的养牛人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就是来自重庆市丰都县南天湖镇的谢小平。下场接受采访时,不爱出风头的他为自己的“惹人注目”感到不好意思,连忙解释自己是因为前阵子从割草机上不小心摔下来,摔伤了脚,过阵子就会康复。他局促地甩了甩自己空荡荡的袖管,记者才注意到——原来,他没有右手。
重庆以山地崎岖闻名,谢小平就在山坡坡上度过了他崎岖的童年。由父亲抱养抚育长大的他,在山上养活自己全靠土里刨食的红苕、洋芋和苞谷。然而,5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谢小平右臂烧伤,失去了手掌,造成永久残疾,没了再用双手到土里刨食的机会。
“养个牛好简单嘛,弄来吃草就可以了!”20岁那年,得知当地一公司免费发牛犊给村民认养,而且养大后包回收,谢小平信心满满地认养了10头牛,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最好的出路。
可是,也就一个月的时间,现实啪啪“打了”谢小平的脸。“最开始我不知道,认养的牛犊原本是圈养的,到我们高山来放养,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谢小平说,牛犊刚在高山放养,就陆续出现了不怎么吃草、肚子拉稀等情况。自己本以为牛犊跟猪崽一样,适应几天就会康复。万万没想到,后来,认养的10头牛当中死了一半,打针吃药全无效果。
当时,谢小平备受打击:“哭都哭不出来!”
怎么办?谢小平干脆横下一条心:养牛不闯出一条路来,决不罢休!
于是,谢小平开始了四处“求学”之旅。他天天跑,到处问,主动找到镇畜牧站的兽医、城里卖兽药的工作人员学习养牛知识,甚至找到老一辈的养牛人讨经验。当时,家里剩下的5头牛就交给老父亲暂时看管。
后来,谢小平壮着胆子,再次购买了12头牛。虽然,这12头牛当中也死了3头,但与上次相比,情况明显好得多,谢小平逐渐恢复起养牛的信心。
“那个时候,我有了一定的技术,这才知道,牛从一个地方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出现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正确调养,轻则生病,重就死了。”谢小平坦言,重拾信心后,他小心翼翼自繁自养起牛来,边养边卖,很少出现牛病死的情况。
2016年,谢小平32岁时,他的养殖规模达到了70头,从此对养牛有了十足的信心。渐渐地,村民们也佩服起了他的养牛技术,给他赠送了一个养牛“一把手”的外号。村民们见到他的成功,也纷纷养起了牛。
谢小平表示,近年来,政府无息贷款的力度很大,一般养牛户最高可享受50万元的无息肉牛贷。2023年,他又买了10多头西门塔尔母牛,改善肉牛品质,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谢小平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200头,其中有10多头牛待产。谢小平算了一笔账,养牛这些年来,他累计卖出了300多头,按照平均每头1.5万元的售价计算,累计收入450余万元。如果加上现在存栏的200头牛,除去一半的成本,谢小平养牛这些年的纯利润在375万元以上。
“平均下来,我每年的纯利润在18万元以上!如果我出去打工,就凭我一个没有技术的残疾人,哪里能挣这么多钱?而且,纯利润是逐年在增加的。”谢小平坦言,养牛成功带给他的自信,让他觉得纵使少了一只手也无妨,养牛又给他“留了一手”,他对人生也越来越充满信心:“未来充满希望。”
闯牛场的姑娘
“身边哪有人理解呢,没人理解。他们都说一个女人养牛,辛苦又没前景,不如老老实实在家待着。”来自辽宁沈阳的祝贺回忆起过往,声音爽朗地对记者说:“我就不甘心啊,女人就不能养牛了吗?”
在养牛之前,祝贺一直在做客运,她踏实肯干,客运做得不错。随着年龄的增长,养家的担子愈发重了起来,祝贺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可是从哪里找突破口呢?“以前我们镇上养牛的人比较多,算是传统营生,有天然的养殖条件。”加上有政府补贴扶持,祝贺觉得养牛是个好营生。
回到家乡后,祝贺开始了她的养牛事业。“按老一辈的经验,养牛需经历一年以上的周期才可能回本。一头牛大几千块,一百头牛就好几十万块了,还要花钱修建养殖场。”和多数创业者一样,祝贺在技术经验上并不擅长,也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她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又贷了一些款,一口气买下了上百头母牛。
似乎被邻里乡亲们的非议说中了似的,祝贺的起步就不顺利。隔行如隔山,养牛看起来不难,想把牛养好可大有学问。尽管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养牛技术,阅读相关书籍,也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养牛人请教,但还是会遇到像牛生长慢、牛生病、配种难等新难题。
有一次,镇上牛传染病暴发,当地很多养殖场都遭受到了很大损失,祝贺的牛场也死了很多牛。“那段时间我到处去问人,可是就连兽医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祝贺表示,她自己也在互联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同时结合镇上兽医的建议,最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牛栏的消毒清洁上。
就这样,祝贺成功保住了剩下的牛,将养殖场损失减至最小。为了补上损失的头数,她不得不四处借钱,甚至一度想过要放弃创业。
前期养牛投入那么多,放弃舍不得,坚持下来又很难,真的是进退两难。“不过,养还是要坚持养下去的,付出了这么多,我打算把一些生产性能不好的母牛淘汰,购买一些西门塔尔牛,这个牛生长速度快,一头小牛生长10个月出售就能卖到7000多元,再买一些架子牛育肥出售,我现在种了几百亩草,足够它们吃的。我相信坚持下去会有转机的。”就这样,祝贺咬牙坚持着,一边学技术,一边精细管理着牛群。
好在大风大浪都挺了过来。两年过去了,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祝贺的养殖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她的牛群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场的收益也逐渐稳定。现在,她的养殖场已经扩大了近三倍,成为了镇上的创业青年代表,许多之前质疑的街坊邻里也都向她请教起了养牛学问。
近年来,随着一些养猪女孩在网上“出圈”,养殖界里的女性力量愈发被看见。越来越多跟祝贺一样的女性加入到了养牛创业的浪潮中,越来越多女性懂养牛、会养牛,甚至成为养牛的“土专家”,奔波于牛棚里的她们,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致富不忘青山
牛养好了能赚钱,但其所产生的粪污会导致污染,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不少养牛人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我们这儿盛产水果,之前,很多果皮果渣没地方处理,就烂在田间地头,时间久了,河水都是臭的。”安徽砀山县畜牧兽医推广研究员孙运华对记者说:“后来,我们把果皮果渣加工成了饲料喂牛,不仅保护环境还节省成本。我们积极响应‘秸秆变肉’号召,秋收之后,土地上成片的废弃秸秆变成了饲料到了牛羊肚子里。”
事实上,不止砀山如此,许多地区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得如火如荼,养牛人紧跟潮流,变传统观念为可持续发展观。
江西上饶市的徐耀建说,目前他干这一行已经11年了,亲眼见证了身边养殖户们的观念变化。以往粪就是粪,草就是草,互不相干。而如今“种草养畜,多养母牛,自繁自养,污粪还田”的生态理念几乎成为大家的共识。“目前,最常见的方式还是牛粪循环利用,作为有机肥种草,还有一部分供给了当地果园做有机肥。环境整洁了,牛吃得干净了,我们牛肉的品质也上去了,目前我的牛估值少说也得有2000万元。”徐耀建笑着对记者说。
除理念上的更替外,一些大型养殖户的生产场景也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只会养牛”到“智慧养牛”的跨越。
来自天津的南士振是养牛大户,他的自家农场在生产设施方面共计投产超4000万元。谈到这一点,南士振说:“听着多,但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南士振的农场是集优质高档西门塔尔肉牛育肥、循环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绿色肉牛养殖基地,不仅规模大,而且功能全。总用地面积45090.6平方米,生产设施面积41090.6平方米。场区中央伫立着5栋现代化的标准双列式牛舍,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可同时培育1000头育肥牛;建设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精料库,可容纳上千头育肥牛一年所需的干草量;浇筑了三座钢筋混凝土青贮池,可储存4500吨青贮饲料;还有办公室、兽医室、消毒室、恒温疫苗储放间等相关功能区,以及20间生产配套间。
在南士振看来,智慧设备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劳动,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实现更加科学精准饲养。牛在什么时间下料、下多少料、发情期检测这些事项既琐碎又考验饲养员水平,使用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
“未来,我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品牌推向全国。初心不会丢,坚持做好品质、坚持绿色养殖,我对我的牛场充满信心。”南士振说道。
一些人不忘青山的绿,一些人不忘乡土的情。
山西武乡县涌泉乡大良村的养殖户张鹏飞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幼家贫的他,打小就在心底暗暗使劲儿:“要让自己富起来,要让家乡富起来!”后来,他通过创业富了起来,目睹大良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环境差,他垫资8万余元硬化了村中心小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优质的居住休闲环境。2022年果断回村投资3000万元成立大良鑫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规模化肉牛养殖,目前公司存栏肉牛400余头。积极吸纳村内低收入村民到公司工作。解决村内闲散劳动力20余人。公司积极推行肉牛托管养殖,为脱贫户稳定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公司按年收益不低于8%吸纳村集体资金,真正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如今,张鹏飞已经成为涌泉乡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添砖加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