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陕西省三原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双线发力,以“1236”工作方略为指引,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三原大地徐徐展开。
巩固衔接责任全面压实
三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巩固衔接工作,2023年先后召开了9次县委常委会、5次政府常务会、8次领导小组会听取和安排重点工作任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督导,现场协调解决问题难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梯次推动各类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及时调整优化帮扶措施,接续抓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民政救助等常态化帮扶措施落实。持续关注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以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为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多措并举提升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整体发展水平。
防返贫动态监测更加扎实
三原县持续健全完善“七化三统一一确保”防返贫致贫监测机制,以所有农户为基础,以3类监测对象和10类特殊人群为重点,不断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先后开展了“一查四送一议”“暖春行动”、防返贫第一轮集中排查、动态调整等行动,协同推进“线下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电话随机抽查、数据共享比对、精准帮扶带动”等关键举措,截至目前全县“三类重点人群”共96户322人,帮扶措施实现100%全覆盖,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双业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三原县坚持将60%以上的中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持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首位优势产业,优先保障到人到户产业项目资金需求。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和多元价值,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做好小磨香油、手工挂面等“土特产”文章,贯通“产加销”,真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紧盯“稳输出、拓渠道、提能力、优服务”四个关键,采取扩大就地就近就便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截至目前脱贫人口务工达到8824人,其中公益岗位中脱贫人口608人,发放脱贫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19人325万元、转移就业交通补贴 568人27.42万元。
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三原县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三原县帮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2023年投资1800万元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26个,为402户脱贫户发放小额信贷1886.1万元,为248户兑付产业到户补助资金93.862万元支持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增收,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241人次,引导形成了嵯峨镇天井岸村吕伟古茶树农家院、西阳镇东寨村姚建华手工挂面等庭院经济典型代表,通过以上措施,户均稳定增收1000元以上。
乡村建管水平不断提升
三原县印发了《三原县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切实为乡村建设制定了“路线图”。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快递服务、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软件服务设施实现100%全覆盖,2023年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探索出了以陵前镇“白鹿原议事会”、新兴镇“老徐会客厅”、西阳镇“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讲”等为代表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2023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1200余次,服务辖区群众共计4.76万余人。
示范创建步伐全面加快
三原县确定城关街道五一村、陵前镇柴家窑村等20个村为创建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投入衔接资金2006.15万元为示范村实施项目44个,县财政列支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创建成效通过“以奖代补”形式给予奖励到村,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有序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先后4次召开现场观摩,学典型、看差距、促提升。陵前镇柴家窑村入选中国网络干部学院全国典型案例,柏社地窑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文旅融合类典型案例。
作者:唐晓晗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