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岁的谢锋比徐素明小三岁,从出生到成为“船老大”捕鱼为业,两人的职业人生,几乎是位于长江边的上海市崇明区堡镇堡渔村60条船上渔民们的职业人生。因为长江十年禁捕,自2018年以来先后上岸的堡渔村渔民们才开启了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涯,而带头上岸的徐素明和谢锋这两位渔民兄弟,于2021年一起进入上海崇明堡镇生态养护社护渔队,从捕鱼为业转为护渔为业,和镇上13位昔日渔民一起,守护起长江口生态。
1月30日,蒙蒙细雨中的长江口江天一色,谢锋和徐素明跟往日一样,在堡镇长江段大堤上巡护,印着“堡镇禁捕巡查员”的红马甲在五九寒雨中移动,格外醒目。不远处,是穿着同样马甲的几位同事,开着电动车巡护。
谢锋(右一)和徐素明在堡镇长江段巡护。
“除了特殊不良天气和双休日,我们每天都会巡护镇域内近20公里的长江和滩涂,包括所有内河流域,劝导违规钓鱼者,根据微信工作群里的处置信息赶到现场处理。”谢锋说。
长江口是十年禁渔的重点区域,是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和“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重要实践地,长江口生态及渔业资源的修复进展,直接关系到渔民对上岸所作牺牲的价值认同,关系到这个群体的成就感,而护渔为业的上岸渔民,对此更敏感。
徐素明告诉记者,去年夏天,伸入长江的丁字坝出现了不少鲈鱼,过去很多年没有过了,禁渔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我们真的高兴,也为此骄傲。
徐素明说这些话时情绪并没有明显的起伏,在一旁的谢锋也如此,但是,记者确实感受到了两人神情和肢体语言传递出的喜悦和骄傲。如果没有他们的上岸,没有他们的巡护,长江口渔业资源修复就没有那么快见效,而且,和他们一样喜悦和骄傲的,还有那些上岸后在各自岗位上谋生的渔民们。
必须承认,昔日渔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骄傲,不仅仅是看到了长江口渔业资源的修复,还有他们的安居乐业,也只有他们安居乐业,喜悦和骄傲才会历久弥新。
崇明区共有160个需要安置的退捕渔民,其中三分之一是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年龄、文化水平、生存技能都没有优势可言,这些早就安居了的渔民,通过再就业实现安居乐业,挑战不小。
记者通过崇明区农业执法大队了解到,在保障渔民老有所养和不到退休年龄的上岸渔民再就业方面,上海市和崇明区各级政府堪称未雨绸缪和广泛动员。首先是自2005年以来,上海解决了全部渔民的养老问题,到龄退休的渔民都能享受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因为有这个保障,40多位上岸渔民过上了领养老金的安居生活。分布在各个乡镇的生态养护提供了30个工作岗位,其余的人则通过自主创业、企业上班、公益性岗位等完成再就业,真正做到了全面的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在长江口的上岸渔民还有着什么样心愿?记者通过徐素明的畅想了解到了共同的心声:盼望长江口的渔业资源早日恢复,退休前还有机会再回长江撒渔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