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山东农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 编辑:姚雯祎
  • 作者:陈秋玲 邱越
  • 2024-02-07 18:45:36

     多年来,山东省农业交流合作中心组织山东企业参加了多个境内外农业展会,一个个鲜亮的数字见证着山东农业“走出去”的不凡经历。从自办展会,到参加国内展会,再到组团参加国际展会,我们感受到山东与发达地区的农业差距,也看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

国际展会档次高,有助于企业开阔视野。综合跟踪回访情况和分析调查问卷显示,在贸易信息获取方面,88%的企业最看重寻找客户和获取订单,90%的企业把参加国际展会作为获取客户资源的首选途径。

国际展会渠道广,有助于行业间交流合作。我们多渠道广泛接触境外官方和工商界人士,有重点地拜访当地农业部门、贸易机构和商(协)会,考察商超市场和海外仓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山东出口农产品在当地的市场销售和供求情况,提升行业间交流与合作。

国际展会规模大,有助于提升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参加国内展会,是企业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推介宣传,各自为战拓市场;而组团参加国际展会,是以国家和省部级为单位进行展示宣传,企业抱团推介闯市场。特别是部分国外企业对我国食品安全尚存疑虑,由政府牵头,统一参展,能够有效消除顾虑,扩大“好品山东”整体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国际展会客商多,有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参加的这十届国际展会,平均每届展区面积超6万平方米,超2000家企业参展,平均吸引6万多名国际专业客商到会。面对五湖四海的采购商,参展企业由刚开始坐等客商上门,到后来自带专业翻译,主动出击,详细了解客户需求,积极洽谈投资合作,用实际行动推动农业“走出去”。

国际展会平台高,有助于企业享受便利政策。相比国际采购商,山东农业出口企业产业规模偏小,对国际市场状况、法律法规、国际认证、隐形壁垒等缺乏全面认识和把握。针对上述问题,2018年我们与境外专业咨询机构合作,撰写《山东农产品欧盟市场咨询报告》。此后数年,针对美国市场、海外仓建设等贸易拓展方向,我们每年撰写咨询报告,分发给各市农业部门及出口企业。疫情阻断了境外参展之路,我们转换思维,连续三年云上办展,线上链接国际展会平台,邀请境外专家视频连线,详细解读报告要点,助力更多企业享受便利政策。

未来,山东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子将从如下层面入手,力争把“走出去”的步伐越迈越大:

加快完善山东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海外信息采集工作。建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内,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地贸易数据,打造农业“走出去”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各地市平台作为数据链分支,给企业提供手续办理、减免参会、办理订单、免费申领证书等一站式咨询和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对外,通过政府间缔结友好城市、邀请相关部门官员和国际友人参加相关行业展会、论坛、文化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增进相互间联系和经贸合作。

加强与境外专业咨询机构和国内科研院所的互动。建议加强政府部门间协作,增加境内外科研院所互动交流,常态化开展农业市场趋势分析、产品监测预警和产业链建设关键点风险评估等工作,实时了解企业出口的痛点难点,探讨应对贸易壁垒的方式方法;针对目的地市场情况举办市场咨询报告会或者优惠政策培训班,为企业提供最新政策趋势讲解和市场信息分析。

加强与境外华人商协会的链接。境外华人商协会对农产品市场情况最有发言权,他们依靠当地的运营团队和社会资源,能够因地制宜牵线搭桥,更加顺畅地铺设销售通道,提升山东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加强品牌推广和文化输出,提升“好品山东”软实力。2022年山东农产品出口1394亿元,连续24年领跑全国。巨大的销售体量和少量的国际知名山东品牌形成巨大反差,究其原因,是部分企业产品采用贴牌或代理的方式出口。对此,企业应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参与“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山东品牌中华行”活动推广、“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评定和“品牌强农”战略,利用国际展会和“买全球、卖全球”平台宣传品牌文化,邀请境外客商来山东考察体验,实现产品在品牌中升值,企业在宣传中提升软实力的目的。

延伸国际产业链条,探索海外仓建设。截至2022年,山东已有61家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89个农业企业,投资流量21.4亿美元,遍及139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纵横联合的全产业链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企业在专注自身优势领域,深耕研发的同时,也应细化产业链分工,尝试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地区投资建厂,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以海外仓或者多方共享仓配物流的模式延伸产业链,降本增效,实现品牌溢价。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交流合作中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