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河北沧州黄骅市:
旱碱麦面花 出锅那叫一个香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陈晨
  • 作者:孙维福 傅新春
  • 2024-02-10 13:03:48

大红灯笼悬挂门头,灶膛火苗翻卷跳动,锅口四边热气升腾,春节前夕,主妇们都忙着蒸制面花馒头,街巷里不时飘来股股面食蒸香。鱼鸟兽果各类形状的面花,既是过年必备的食品,又是寓意吉祥的象征。李子扎村——河北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常郭镇这个遍布盐碱地的村庄,因为被称为旱碱麦的小麦去年喜获高产,家家户户大年蒸旱碱麦面花的热情尤其高。

制作旱碱麦面花。

走进姚宝进家,满手面粉的她正和公婆制作面花。姚大姐告诉我们,蒸面花和家常馒头一样,都要经过发面、戗面、分剂子、醒发,只是多了一个用木质模具压花的环节。说话间,她先将一块揉好的面团放进模子里,然后倒过来在案板上猛地一磕,一个灵巧好看的面花,就呈现在了眼前。灶膛火旺,大锅水沸,铺好笼屉,面花上锅。姚宝进说她到过好多地方,也见过不少面食,但都不如这里的面花有嚼头、麦香味足。

趁着烧火间隙,姚大姐聊起了盐碱地种麦的往事。由于濒临渤海湾,土壤盐分含量高,每到小麦成熟时节,黄骅市的麦田里,放眼望去尽是“斑块”。其实那些空白处不是没有种麦,而是盐分过高小麦还在幼苗时就被“咸”死了。一亩小麦产量不过二三百斤,多少代人都觉得老天爷不公,说怎么就分给俺这么个地方?种啥啥不长,遇到不好的年份,连种子都得赔进去。

白白胖胖各种形状的面花,出锅麦香扑鼻。

盐碱地的可喜变化发生在最近几年。姚大姐的丈夫张志清,是当地盐碱地变成良田的重要组织者之一。张志清早年办过企业,也对农业科技感兴趣,尤其关注盐碱地的改良利用。2019年他领办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下流转了300多亩盐碱地种植旱碱麦。“这么一大片盐碱地,要支付地租、管理费,再加上种子肥料等项费用,这得赔多少钱啊!”许多村民连连摇头不敢相信。可后来,村民们逐渐打消了顾虑。因为他们看到了合作社不一样的盐碱地种法——检测土壤盐分,挖掘排盐沟渠,制定小麦种植管理科学规范。

张志清说,他们除了引进耐盐碱小麦品种,还广泛应用精细整地、缩行增密、压实保墒、重施积肥、春季追施水溶肥等技术,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创立旱碱麦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体系,成为旱碱麦种植的“样板”,种植面积也从当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亩,亩产稳定在750斤。这对于盐碱地来说,已是很不错的成绩。

众多好消息,让张志清种好旱碱麦更有信心了。

“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写入中办、国办文件,沧州市获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黄骅旱碱麦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这些好消息,更是为张志清的盐碱地种粮鼓足了劲。来到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地麦田,张志清拔出一簇麦苗兴奋地说:“这苗子长得多旺啊!专家前几天看后认为,只要后期管理跟进及时,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回到院里,白胖胖的面花早已蒸熟出锅。拿起一个掰开,还没进嘴麦香味就已扑鼻。再就着一碗农家的炖菜,真的很好吃!

作者:傅新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