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灾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去年7月底、8月初,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降雨、地质灾害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再次强调,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并要求把增发国债资金用到刀刃上,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袁达介绍,本次增发国债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共设置了灾后恢复重建、骨干防洪治理、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等8个投向,并将水利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最”:一是覆盖范围最广。共包含12个具体项目类型。涉及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各方面建设,基本实现了防洪排涝减灾项目类型全覆盖。二是支持标准最高。大幅提升了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和定额标准,最大程度减轻地方筹资压力。三是投资规模最大。水利领域全口径安排国债资金额度超过了本次增发国债总规模的一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这次国债支持的水利项目比较多,资金投入大,主要集中在防洪治理、河道治理、灌区建设等领域。从整体情况看,全国大概有7000多个支持项目,现在已经实施了1400多个。今年以来,各地克服冬季施工不利影响,加班加点推进工程建设,增发国债安排的水利项目建设进度在逐月加快,北京、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安徽、云南、广东等10个省份完成投资,均超过了10亿元。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强调,近年来,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的特点,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水利部坚持“两个至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常态”,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切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一是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从流域整体着眼,准确把握流域特点及洪水特征,加快完成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行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滞洪区分蓄洪功能,全面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力推进一批骨干防洪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防洪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实施台账管理,加强调度会商,强化要素保障,力争多开早开。今年,争取开工一批防洪重大项目,比如长江流域的沅江宣威水库、长江干流安徽段治理工程,黄河干流上游河道治理工程,淮河流域的淮干峡山口—涡河口段,海河流域的东淀、献县泛区等国家蓄滞洪区建设,珠江流域柳江洋溪水库,太湖流域的交溪上白石水库等工程,推进辽河干流堤防全线达标建设。加快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海河流域漳河治理等一批防洪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同时,统筹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是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重点围绕流域防洪、水库调度实际需求,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防洪调度体系,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强化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