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话题 详情
代表委员热议——
乡村文化怎样保护好、出新彩?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刘诗麟 朱凌青
  • 2024-03-07 22:59:1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如何保护好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如何创新出彩?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相关话题提出不少好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乡村,挖掘保护好乡村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郭蓉长期在乡间走访调研,她认为乡村文化保护工作的第一步是开展全国性的文化资源摸底调查,分门类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入库。

“乡村文化的资源内容相当丰富,不只有乡村生产生活,还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方面,但很多文化还处于‘蒙尘’状态,可以大做文章。”郭蓉用文化“富矿”来形容乡村,并认为未来的保护工作要“两步走”,一方面要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遗产、传统技艺、手工绝活等进行数字化影像记录和保存。另一方面,要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下沉乡村,吸引带动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聚焦乡村,实现乡村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扎根乡土大地的农民作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用手机写作出书,被网友称为“拇指作家”,乡村文化建设是她一直关注的领域。说起乡村文化“富矿”这一形容,马慧娟神色一亮,“竹筒倒豆子”般讲了起来:“不能把乡村文化简单地定义为读书写作,乡村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像秦腔、社火这些,都是农民喜爱的文化种类。”

马慧娟提到的乡村文化里,苗绣就是典型代表。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时,她身穿的苗绣服饰显得十分亮眼。从色彩艳丽的花草、果实到张着翅膀的鸟儿、水里游的鱼儿……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苗绣纹样在她身上“活”了起来,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郭蓉发现,目前很多地方的乡村文化工作还停留在“魂”的层面,缺少能激发经济效益的“形”,为此她建议,可以探索“农产品+文化”的形式,让乡村文化走向市场化发展。“可以激励下乡艺术者设计包装、创作故事、歌赋,为农产品增添文化符号,让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让购买农产品变成一次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对于郭蓉的建议,马慧娟觉得颇有趣味,认为文化元素赋能农产品可以标注农产品的市场标签,建议未来乡村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以苗绣为例,石佳认为,以创意引领,把苗绣与时装结合,未来苗绣产业的市场空间将很广阔。“几年前,我承接了‘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公益项目,给家乡的妇女们谋一个靠手艺吃饭的出路,也想为苗绣找到传承之路。”石佳表示:“我们的苗绣元素时装曾登上过法国的时装秀,未来借助农村电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力量,我还想带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诗麟 朱凌青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