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话题 详情
乡村全面振兴④丨塑形铸魂 最是文化能致远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梁冰清 侯雅洁
  • 2024-03-09 06:35:11

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甘肃社火……这个春节,不少丰富多彩的宝藏传统民俗火爆出圈,为全国人民献上限定款节目。再把视线范围拉宽,从“农”味儿十足的“村晚”到引发全民参与热情的“村BA”“村超”,因深厚底蕴而写就的文化葳蕤之气,正在广袤阡陌中激荡开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

乡村文化如何做好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资源的澎湃活力如何助推文化产业绽放新光彩?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两会上,文化“好声音”不断——

乡村文化遗产,在时代之用中保护传承

农耕文化,记录着乡村的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让农耕文明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让传统的乡风乡韵焕发时代光彩,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截至目前,全世界8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占据22项,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红河哈尼梯田如明珠般镶嵌在红河南岸。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告诉记者,哈尼梯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体现,“近年来,哈尼梯田保护区十大片区整体保护利用良好,但也存在民族语言正失传、民族节庆在简化、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等问题。”

她建议,应加强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引导原住民开展以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乐作舞、梯田耕作技艺为重点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加强对民族节庆、民俗活动、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划在了“动态保护”上——

“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了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品种资源、生产技术、生物多样性、社会治理和相关的文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景观。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冷冻式’保存,而是‘动态保护’。”

他进一步阐释:“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重点是农民。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力,就是要拓展其农业功能,并把农民作为创造者、保护者和受益者。”具体来说,就是在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同时,把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展出来,让当地的老百姓不仅会种地,还要发展旅游、文创、康养、研学等新业态,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惠及当地农民。

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如何让传统村落焕发时代活力、彰显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特别是民居的保护利用,涉及农民权益,也事关乡村的自治、法治和德治,必须在‘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寻求平衡。”全国政协委员,九三中央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岚建议,制定出台相关保护条例,明确将传统村落作为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活态文化遗产,纳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同时,在推动传统村落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持重点,推动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非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月星火、花鸟鱼蝶在穿针引线中变换成生动的衣裳纹案;喜怒哀乐、嗔痴善恶在大红大绿的配色中得以张扬,传承千年的楚雄彝绣是当地人对烟火日常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彝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拿针就会绣花。”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向记者讲述着她对于彝绣的理解。

“非遗要想实现活态传承,最好还是靠市场化来解决,只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有走得更为持久的动力与活力。”金瑞瑞认为,探索出产业化的新路径需要找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不仅要贴合年轻人喜爱,通过全新时尚的表达把彝绣深厚文化底蕴展示出来,更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让彝绣不失传统之美,也更有时代之用”。

乡村文化底蕴,在产业振兴中彰显自信

在发掘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怎样做好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乡村文化的兴盛有利于找到助力乡村发展的共情力、创造力。”对于文化之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有着深刻认识。

她建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重新审视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梳理各地村镇的历史文化脉络,凝练其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核,建设村镇文化地标。并将乡村文化内涵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开发各类文旅产品,以文促商、以文兴农,实现文化赋能、经济唱戏。

发展乡村产业,不能没有文化的支撑。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刺绣、舞草龙、土布染制等乡村传统技艺底蕴深厚。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河池市商务局局长欧彦伶认为:“发展文旅产业时应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统筹开发,把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区域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实现差异化经营。”如今,在民族文化加持下,当地文旅产业已摆脱拍照、打卡的单一供给,演化出研学、民俗体验等更高层次、更为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

广袤乡村,文化产业遍地开花,如何避免昙花一现,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持久活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巨野县鲁西书画院院长徐凤秋认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讲好故事、擦亮品牌”,应以当地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乡村产业品牌价值,培育特色品牌IP,进一步提高乡村的经济转化能力。

她所在的巨野县被称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农忙时下地,农闲时画画”是当地不少农民的生活写照。为了让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地规划设立巨野县书画交易市场和巨野书画街项目,为全县书画产业发展提供了展示、展览、交易培训的新平台。如今,全国各地销售的手绘工笔牡丹画中,80%来自巨野,全县书画产业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

“当前,乡村文化特色产业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城乡融合程度不够、资源潜力开发不足、产业链有待拓展、品牌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建议,坚持资源导向,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精华,充分尊重文化内核,因地制宜地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让文化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体验感、更有参与率。

“同时,还要不断开发乡村艺术、露营体验等新业态,附带优质产品、服务和吸引人的营销活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乡村文旅精品工程,升值文旅产品价值,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吃喝玩乐购’等服务,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流。”欧阳华说。

乡村文化活动,在惠农惠民中愈加精彩

文化振兴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是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答案非常一致——农民。

代表委员们表示,广大农民应当也必须是文化振兴最主要、最直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只有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农民得实惠,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乡村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自从村里搭建起老百姓的文化大舞台,已经连续六年举办农民‘村晚’了,今年的‘村晚’都是本村村民自己编排,更多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支部书记余静感慨,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不仅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大家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新的期待。

余静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利用腾退祖宅建成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大湾文艺队、红色讲堂,建成“文化空间”,让文化空间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为何要创新拓展城乡文化空间?余静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基层文化活动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提升文化能力,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

“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守好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尤为重要。”宁夏籍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因农民作家的身份被大家所熟知,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她念兹在兹的话题。马慧娟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各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但相关软件配套特别是人才力量的缺乏也正在日益凸显。目前村里从事文化宣传事业的人员多是兼职,且存在文艺才能不足、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这限制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的发挥。

“以人兴文,才能帮助农民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种文化’‘兴文化’的根本性转变。”她建议,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引才机制,设置专人专岗带领组织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营造基层文化建设好风景,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最是文化能致远。乡村文化,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光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出文化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侯雅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