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新时代乡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建议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唐中慧
  • 作者:胡毅航 张俊飚
  • 2024-03-25 19:53:52

乡土文化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是新时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是促进农民文化认同和自信、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凝聚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的关键环节。

如今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迅速模糊、削弱的风险。曾经紧密的亲缘关系、浓厚的家乡情怀、延续的家族情义、厚重的传统美德、纯真的好友情谊,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渴望得到良好延续。

发扬传承乡土文化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乡土文化涵盖甚广,包含农学思想、耕作制度、人文景观等范畴,烹饪、歌舞、纺织等乡村技艺,宗祠文化、神话传说等民俗活动,遵风守礼、仁爱孝悌、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挖掘并弘扬乡土文化能够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也能让村民补足精神之钙,丰富精神世界,破解“千村一面”的文化困局。

乡土文化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劲动力。广袤农村大地上的能人巧匠、非遗传承人等,不仅是乡土文化的建设者,更是乡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对农民群众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扶持、培育、宣传,提升乡土文化人才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获得感,让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后继有人,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不断激活乡村人才振兴。

乡土文化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引擎。以德治村、乡贤治村等历史经验与实践基础,是丰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为特色的乡村自治文化能够培育民主自治中的主体性。在制定与执行村规民约的过程中,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得以激发,乡村治理共识得以凝聚,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乡村组织振兴建设。

乡土文化发展建议

要寻觅守护好乡土文化特征。乡土文化具有“土气、俗气、生气、朝气”的特征,能够满足人们对怀旧、淳朴、自然的向往与追求。政府要充分认识并挖掘好乡土文化所蕴含着的农耕风貌、历史遗迹、民风民俗、乡村集市等各类文化资源。乡土文化的表现不能只停留在乡村表面元素的简单应用,需要构建能够唤起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共鸣,乡土文化要“百花齐放”,唤醒符合时代潮流并具有地域特征的乡土记忆。

要把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生活。把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把文化设施嵌入乡村,把文化活动融入生产生活。组织开展好以乡土文化、民俗节庆等为重点的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活动,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制定激励机制,采取积分兑换等奖励措施,探索开展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让村民在参与中受到乡土文化的启迪濡染,实现行为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要探索“村集体+农民+良心企业”的乡土节庆模式。“乡土节庆”是唤起游子们乡土情怀的重要内容,除了政府(或村集体)的统筹规划以外,“乡土节庆”参与方还包括农民、企业、商家和游客。对于农民,要积极引导,鼓励参与,逐步构筑当地农户的传统文化主人翁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对于良心企业(赞助商、商户),要细致了解他们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活动,提高他们的参节热情;对于游客(返乡人),注重舒适性、怀旧性、新颖性。利用“乡土节庆”的宝贵机会,吸引有实力的能人(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商户),出于对“三农”情怀,不求名利,试图反哺家乡,实现乡土文化繁荣和农村经济提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要开展乡镇、村(社区)文化人才的培育。培养一支了解农村、专兼职相结合的乡土文化工作队伍。探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建设村级文化振兴人才库,注重发挥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工艺师、乡贤、文旅能人等的领头传承作用,以“教、学、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批对乡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村民,通过手工艺、杂技、书法、中医、乐器、烹饪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让村民当主角。

作者: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胡毅航,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 张俊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