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
田野上,农人们正忙碌地翻垦土地、整修田埂;果园里,果农们拉枝修剪、浇水施肥;大棚中,脆嫩的秧苗落地生根、向上生长……
不过,这些勤劳的农人,大多都上了点年纪。
入户走访,带着凉气“闯”入窑洞,乡亲们温暖的目光,一下子便照在我的身上——这是长辈看待孩子的目光,我这个未满30岁的驻村第一书记,是村里罕见的年轻人。
该如何定义“年轻”?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昕水镇罗曲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郝会新觉得:“就目前村里的情况,一个60岁以下、还能下地干活的人,都称得上是年轻。”我很难不认同这一观点。
罗曲村现有户籍人口1334人,常住人口仅220人左右,占比不足17%,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30人。“农村老龄化”是老生常谈,但当这一问题,如此具象地在我面前铺陈开来,我还是感到了不小的震惊。
多子多福的观念,并非没有在这里延续,几乎每一户,都至少生育了两个孩子,三四个孩子则是普遍现象。人都去哪里了?翻看稳岗补贴政策就业去向统计资料,发现他们大多集中在山西省内,尤其是省会太原市和大宁县所属的临汾市,少部分去往了广东、江苏、浙江等劳动力流入大省。而这些走出去的人,又会想办法带着更为“年轻”的子女进城读书。
“很少有年轻人留在村里种地,一方面是因为种地太辛苦了,也卖不上钱;另一方面,种地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是很陌生的。”出生于1987年的罗曲村村主任马海娟坦言。
常住村里的年轻人,则多彰显出一些“特殊性”。例如,1999年出生的任奋卓,自幼由爷爷奶奶带大,成年后仍留在老人身边,现在在大宁县一家打印复印店灵活务工;1983年出生的郭建军,父母年迈体弱,家庭经济困难,村两委为其提供了村保洁员这一公益性岗位,真正在家门口就业。
除了本村村民,常年活跃在村里的,还有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这些年,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更为复杂的养老困境,政策层面出台了长期且细致的保障措施,相应地,村干部也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在罗曲村,大学生村官王皓玮出生于1999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我出生于1995年,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安建华出生于1992年……年轻干部的“在村”显然是有效的,但不得不说,也是有限的……
漫步村中,料峭的春风骤然猛烈起来,夕阳的金与荒草的黄交织在一起,几处久无人住的窑洞颇有些委顿。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今天,村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要想使乡村振兴步伐迈得更快,仅靠一产还不够,还需要向二产、三产进一步拓展。只有一二三产齐头并进,才能根本改变农业弱质属性;只有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年轻人才愿意留在乡村。
作者:刘已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