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国家卓越工程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徐先英:用好科技抵御风沙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杜娟
  • 作者:杨梦帆 缪翼
  • 2024-03-27 21:49:58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夹缝之中,这里曾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当地百姓常年备受风沙肆虐之苦。为了沙漠变绿洲,近40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奋战在风沙前沿,用科技阻挡风沙的脚步。

直到今年1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作为林草行业和甘肃省唯一获奖个人,治沙人徐先英久久不能平静。

治沙不易,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都需要不断创新提高。

“建立草方格沙障,人拉肩扛不是办法。”徐先英认为,治沙,要苦干,更要巧干。“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用机械取代部分人力,造出一台更小巧、更便捷,沙区群众用得起的机器,让治沙进入机械化时代。经过反复改进、实践,团队最终研发出了治沙装备。”徐先英团队设计的这一装备小巧实用,能够适应沙区不同地形条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每亩节约压沙成本250多元,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劳动强度,受到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青海等沙区治理工程区欢迎,推广应用面积达20余万亩。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40年前,甘肃武威古浪县新建的搬迁移民区经常遭受风沙危害,地种不了、人留不住,山上搬迁的移民来了又走。

为了改变绿洲边缘沙害问题,2001年,徐先英带领课题组,将“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项目放在了这里,4年间研发出了干旱沙区“四带一体”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模式。

如今,放眼望去,绿洲边缘是由杨树、沙枣和柽柳等组成的阻沙林带;在阻沙林带后,是由“草沙障+花棒”建立的固沙林带;在固沙林带后,为了防止流沙移动埋压固沙带,是一条两行一带的阻沙林带;风沙最前沿是封育保护带,禁止牲口和人为破坏。

“风沙挡住了,安置点的农田里又有了新的绿色。”4年的风餐露宿,徐先英认为苦也值得。

黄河流经甘南玛曲县境内433公里,占了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而21世纪初,玛曲草原高寒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同样,怀着“不能让草原上的绿色减少”的使命,徐先英临危受命,开始了对甘肃高寒草地退化问题进行治理。

徐先英带领技术团队克服高原强紫外线等困难,用40多天时间对玛曲草原进行详尽考察。最终,他们成功研发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并在玛曲草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不仅使当地草地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还使草场生产力提高了近30%,为当地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甘肃的治沙成就令人瞩目,也让全球沙漠化防治看到了希望。为了把中国治沙故事和中国治沙智慧分享世界,1993年以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已连续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51期国际治沙技术培训班,为全球80多个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治沙研究人员。同时,开展4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尤其近几年来参与多项“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技术研发合作项目。

“接下来我仍会关注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针对一些难点问题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探索创新。”去年已经退休的徐先英还在发挥着余热开展科技攻关,因为他深知,只有用好科技力量,才能让祖国的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缪翼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