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关于如何振兴“中华熊猫猪”和“中华第一腿”的产业推进大会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而上一次,金华召开这样“举全市之力”推进两大产业的会议在1994年。时隔30年,金华为何重开此会,背后的深层动机是什么?
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推进大会。 (金华发布 供图)
金华市建制2200多年,“两头黑、中间白”的两头乌养殖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相比普通猪肉,两头乌皮薄骨细、肉味浓郁、肥而不腻,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猪之一,也是中国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猪种之一。此外,两头乌还孵化了金华火腿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在当地,只有选取两头乌制作的火腿,才能被称为“金华火腿”。
然而,由于金华两头乌猪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等原因,加之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外国猪种大量引进,长期以来,该产业艰难发展,也导致金华火腿发展面临种种瓶颈。
生猪产业大而不强、核心种源缺乏竞争力、两头乌数量急剧减少……这不仅仅是金华面临的问题,失去了主线市场的中国本土猪,甚至出现了濒临灭绝的情况。
“当前,我国地方猪保种问题严峻,85%的地方猪种群体数量明显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表示,我国地方猪种质优良是保障优质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开展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研究,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在此背景下,金华振臂一呼,打造“土特产”振兴标志成果,启动了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两大产业振兴行动,站在新起点上,金华如何重振旗鼓?“地方猪的出路在于发展高端猪肉,适应市场化需要,提高产业链溢价、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印遇龙一语道破。
据了解,当下,全国年猪肉消费量超过5300万吨,折合商品猪数量70000多万头,其中高端猪肉占比3%,也就是2100多万头。2023年,金华两头乌出栏6.7万头,金华的火腿产量350万条。金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健算了一笔账,假设金华两头乌能占有高端猪肉3%的份额,则需要年出栏至少63万头的规模。
图为智能化养殖的金华两头乌。 (方堃 摄)
“伴随着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于肉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端猪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需求显现出良好预期。”张健表示,金华市要抢抓“最好时机”。
2023年9月,金华成立推进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工作专班。今年1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整体振兴框架。张健介绍,全市将主要做好“内聚”和“外引”两篇文章:对内,支持本地企业扩大产能、技改提升、研发新品,力争打造出一批产值千亿的骨干企业;对外,像招引制造业项目一样,千方百计招引一批带动性、引领性、支撑性强的项目。
“我们要不断提升智能化养殖水平,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植入养殖各个环节。”张健表示,金华将聚焦模式拓展,树立现代养殖新标杆。加快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到2027年,改扩建两头乌规模养殖场20家以上。
按照金华制定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金华两头乌产能达到100万头以上地方种猪占比25%以上,出栏量占浙江省本土猪种50%以上;火腿产量达到600万条以上,两大产业合计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见习记者 方堃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