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草莓“十问”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丁乐坤
  • 2024-04-18 10:32:22

编者按

素有“水果公主”之称的草莓原产于欧洲,由于其生长适应性强,生态类型较多,几乎世界各国都有栽培。目前全国各地都有草莓种植,辽宁丹东、四川双流、河北满城、安徽长丰等地都是草莓主产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草莓的第一大国。

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草莓质量安全的种种传言一直存在,比如“膨大剂草莓”“空心草莓”“白柄草莓”等等。2015年“乙草胺草莓”事件更引起民众对草莓质量安全状况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那事实究竟如何?当前正是草莓的上市时节,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强,用科学的视野和数据逐一解答消费者广泛关注的10个问题。

问:草莓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多吗?

回应:草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茎、叶、果实接近地面,边开花边结果,采果期长。

草莓保护地栽培通常是指利用温室、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通过改变或控制草莓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为草莓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的有效生产。设施栽培环境具有相对封闭性、固定性,环境温、湿度条件如果控制不当,确实容易引起各类草莓病虫害滋生蔓延。

但草莓是从野生型驯化到栽培型种植的,到如今仅有300年历史。相比栽培上千年的其他果菜品种,抗性还较强,病虫害发生并不突出。通常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易发白粉病、灰霉病、红蜘蛛、蚜虫、蓟马等病虫害。气温较低时以病害为主,气温较高时以虫害为主。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也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草莓生产栽培地区。

问:草莓生产过程中用药多吗?

回应: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大草莓生产者已经摸索出了非常成熟且安全可靠的种植技术。比如通过优选种植基地和种苗、土壤消毒、科学定植以及生长期光照、温度、湿度、养分等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可以极大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

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培训,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农民知道施药不仅影响草莓销售,还可能影响大棚里辅助草莓授粉的蜜蜂,蜜蜂对有毒农药特别敏感,有点药味就不授粉,甚至可能会死掉。没有蜜蜂授粉,草莓就会产生畸形果,商品率降低,造成减产。

因此,草莓生产过程中用药多、乱用药的说法并不可信。科学合理的草莓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精细化综合质量管控,可以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甚至不用,从而提高草莓质量安全水平。近些年针对草莓质量安全的风险调查、监测与研究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问:“畸形草莓”是使用激素引起的吗?

回应:草莓畸形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天气原因,还有一种是花期授粉不均。比如天气太冷,蜜蜂不肯出来干活,或者光照不好,花粉囊打不开,花粉颗粒不能充分地散开,蜜蜂干活也不能正常授粉,这些情况都极易产生畸形草莓果。一个大棚中出现30%的畸形果是正常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物质,广义上也属于植物激素。它通过调节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技术已相当成熟。农药按毒性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五级,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低毒或微毒,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果非要说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也只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植物生长速度过快,植株养分积累不足,导致果实的味道不好。

草莓生产一般很少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若因品种或气候原因需要使用,一般也是在开花显蕾时期,其残留到草莓成熟上市时期,鲜少有能检测到。

问:草莓一定有化学农药残留吗?

回应:人们关注鲜食草莓的食用安全,其实就是指其中化学农药的残留状况。有人认为草莓生长过程中会发生病虫害,发生了病虫害就要使用化学农药,使用了化学农药就会有残留,有化学残留的草莓被人们食用就会有健康隐患,这种逻辑是不准确的。

首先,相比其他栽培上千年的果菜品种,草莓是从野生驯化到栽培种植的,到如今仅有300年历史,其野性抗性还较强,病虫害发生并不突出。

其次,我们都知道“上医治未病”的道理,同样,在草莓病虫害防治中“防”远胜于“治”,在农事操作中要减少人员和工具带入的交叉传播;棚室门前放消毒垫或撒白灰阻断人为传播;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果等,减少侵染源;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也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一旦发生了病虫害,也有许多物理、生物措施可以采用。比如根据类别可以采取色板、防虫网等物理方法,或者捕食螨、小檗碱、茶素等生物防治方法。所以草莓病虫害发生时并不一定非要使用化学农药。

最后,即使使用了化学农药,经过合理安全间隔期,农药被代谢降解,草莓上也不一定会有残留。退一步讲,即使有残留也不代表对人体健康会有影响,只要没有超过限量标准,完全可以安心食用。

问:草莓普遍存在除草剂乙草胺超标?

回应:“乙草胺草莓”事件,引起人们对草莓生产中是否使用除草剂的关注。首先,设施草莓大棚的种植是地面覆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草莓触地以后发生霉变而降低品质和产量,同时也能抑制杂草生长,所以草莓棚内基本没有草害威胁,根本不需要打除草剂。其次,草莓是草本植物,对除草剂非常敏感,施用除草剂对它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杀死幼苗,农民不会做舍本逐末的事情。

问:“大草莓”使用了膨大剂吗?

回应:膨大剂的化学名叫氯吡脲,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加速细胞有丝分裂,促进细胞增大和分化,诱导芽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作用。其最早由美国高新技术公司Sandoz研发,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日本引进,1992年原农业部批准了该产品。

理论上讲,施用了氯吡脲确实会生产出个体肥大的草莓,但施用了氯吡脲的草莓不仅颜色和正常草莓不一样,而且很软,果皮变薄,手轻轻触碰就会落上指纹印,很难采摘下来,所以草莓一般不用膨大剂。

那么在市场上偶尔买到的“大草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实上无论什么品种,只要适当进行疏花疏果,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果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草莓的果实和叶片数量基本确定,光合作用产出的、可以分配到果实的营养物质总量也就确定了。所以说草莓大小完全是由植株营养和果实成熟度决定的。此外,有些草莓品种天生大个儿,比如从日本引进的品种,红颜、章姬等个头都不小。

问:“白柄草莓”“空心草莓”是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吗?

回应:草莓“白屁股”现象和使用激素没有必然关系。因为草莓的转色过程通常是从尖端向后面的果柄逐渐进行,易受到光照的一侧更先变红,越靠近果柄基部着色越慢。在现实生产中,尤其是早春大棚内生产的草莓,由于受光照较弱等影响,转色过程偏慢,加上品种原因,使得果实基部转色更为推迟。但如果等候时间过长,到整个草莓都变红时,草莓顶端已过熟而容易损伤,因此一般果农不等草莓完全变红就开始采摘,这就造成了很多草莓果柄处发白。

至于“空心草莓”,则多半是品种差异造成的,比如“甜查理”的果肉密度小,很容易出现空心现象。另外草莓生长期对土壤水分、湿度、温度等都很敏感,假如在它快速生长阶段水分跟不上的话,就会出现空心。

问:草莓甜度高是不是用甜蜜素了?

回应: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草莓属于比较“娇气”的水果,如果使用了甜味剂果实会迅速烂掉。而且,它会使水果储存以及运输时期变短,使商品失去价值。

事实上,草莓的糖度与品种、果实成熟度密切相关,不同品种的草莓,甜度均不一样。目前认同的品种以红颊最甜,而法兰地则属于欧美品系,口感偏酸。

同时,水肥和气候对甜度的影响也很大。同一个品种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份口感也会有差异。

问:大棚里的蜜蜂死亡是不是因为出现了药害?

回应:蜜蜂是对农药很敏感的生物,如果蜜蜂真是中毒死亡,也应该是死在草莓园附近,不会飞回蜂箱再死亡。且蜜蜂中毒,往往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并伴有明显的尾巴翘起等中毒症状。

其实,草莓大棚中出现死蜜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蜜蜂有趋光性,出巢时,一些蜜蜂容易撞到棚顶塑料膜死亡。除了因趋光性导致部分蜜蜂撞死外,处于采蜜期的蜜蜂其寿命也不过就30多天,有的蜜蜂被莓农买回去放在棚中,说不定就已是老蜂,出现小批量死亡,也是正常现象。

蜜蜂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要飞出蜂箱才进行排泄,如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棚中温度太低的话,很多蜜蜂不出来,也易“撑”死在箱中。

另外,冬天严寒或春天棚内温度飙升,都会引发蜜蜂死亡。当然,蜜蜂打架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一个原因。

问:购买、贮藏和食用草莓有什么注意事项?

回应:草莓是特别适合采摘的浆果,作为消费者去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建议尽量选择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草莓生产园,因为这里的草莓品质可能会更高。

草莓由于含水量高、果皮薄、耐贮藏性差,常温下仅可保存1-2天,应尽快销售或食用。在需要贮存时,0-2℃低温冷藏仍是比较方便、有效的方法。

另外,就清洗果蔬而言,很多人喜欢用碱水、盐水泡蔬菜瓜果。但要注意不要用洗洁净等洗涤剂洗草莓,以避免二次污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