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河南淅川:柳条指尖翻 轻松把钱赚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范亚旭 卢晋荥
  • 2024-05-10 18:05:54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全庄村的柳编制作基地,一根根杞柳条鳞次栉比,老乡们忙着蒸柳条、剥皮、晾晒,整个柳编场内一派繁忙景象。

“快来瞅瞅,这是我们在广交会上与德国客户签的订单,样品刚发走。”5月6日,在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全庄村,记者见到了刚从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回来的赵建伟,他几个箭步冲过来,把售货确认单递给了记者。

赵建伟是全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豫淅柳编创始人。跟大多山里娃一样,20多岁的他就离开家乡,在西安打拼从事外贸。一晃20多年过去,在异乡“有家有业”的他,总爱回老家。“虽然日子宽裕了,但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村里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心里就不是滋味。”老家的落后成了赵建伟的心结。

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集结号吹响后,荆紫关镇组织招商团队到西安等地对接,鼓励在外创业人士返乡,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020年11月,赵建伟当选全庄村党支部书记。参加过几次镇上组织的创业培训“充电”后,赵建伟寻思在外贸老本行里寻找突破。同年,在广州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他意外发现柳编工艺品在海外很走俏。

“人家的柳条是‘金条’,咱的柳条当柴烧!”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为了筑牢丹江水汇入水库的绿色屏障,淅川县在荆紫关等丹江沿岸乡镇种植杞柳。赵建伟考虑到杞柳生长周期短、一年能收两茬,发展柳编产业,不仅能就地取材,村里还有草编、竹编传统,劳动力也不在少数,适合产业发展实际。

思路清晰后,全村的乡亲争当“行动派”。赵建伟专程到安徽、山东等地聘请柳编师傅对乡亲进行专业培训,第一批柳篮由此诞生。

“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说话间,隔壁编织间传来欢快的歌声,时而又传来阵阵笑声。转身走近,记者看到柳条在乡亲们指尖翻飞,幸福在心中流淌。她们中有68岁的蔡改艳,有退休教师全改菊、张桂芬,也有邻村湖北的穆海娥。

问起刚才的歌声,一个叫李秀凤的大娘应了声:“刚才是我唱的,天天有活干,有钱赚,你说我高兴不高兴?”年近60岁的李秀凤家里四口人,2019年虽然脱了贫,但日子还一直紧巴巴,“如今是一天收入100多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在家门口就把生活费挣了。”

一年间,柳编产业从无到有,种柳基地扩至200亩,全员增至200人……种柳、编柳、柳篮出口三产融合,产业、创业、就业三业并举。“我们还是全县唯一一个获得出口权的村办企业。”赵建伟自豪地说,“创汇不低200万美元!这就是全庄人今年的目标!”

近年来,淅川县坚持产业、就业、创业协调共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像全庄村这样的创业工场还有上千余家,带动全县8000户农户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真正奏响了渠首大地上和美乡村的美妙乐章。

作者:卢晋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