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维系生物多样性,是天然的“水库”“碳库”。其实,它还是一个巨大的“粮库”,蕴含着强大的生产力,能够为人们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菌菇、蔬菜、动物蛋白等绿色食品。
福建森林面积807.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12%、位居全国首位。广袤的森林资源,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福建人的饭碗提供了更加丰盛的食品。
自古靠山吃山的福建人,正践行大食物观,不断壮大森林“粮库”。
向森林要食物
春日雨后,山林躁动,春笋争相破土而出,又到了福建人花式吃笋的季节。蛋奶金丝笋、闽笋狮子头、生扒鲜笋团鱼……一场全笋宴,或许是吃货们与春天最好的约定。
福建竹资源丰富,现有竹林面积超1800万亩,竹笋年产量约140万吨。毛竹笋、绿竹笋、麻竹笋、苦竹笋、酸竹笋、雷竹笋……舌尖上的竹海,一年四季不打烊,源源不断地为餐桌供应好料。
这是来自森林的绿色馈赠。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却是全国最“绿”省份,森林覆盖率65.12%,持续保持全国首位。耕地给不了的,林地来给。福建人历来靠山吃山,勇于向森林要食物。
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因油茶闻名遐迩。新中国之初,粮油紧缺,国家鼓励南方省份垦复荒芜的油茶林。墩头村的1480亩油茶林,曾创造户均两担油的全国高产记录,被国务院授予“绿色油库”锦旗。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仅约30%。如何让中国人的油瓶子多装中国油?森林给出了新解——发展木本油料,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同时开拓油源。
油茶,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加工制成的山茶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0%,比备受推崇的橄榄油还高。作为油茶主产省份之一,福建现有油茶林约250万亩,年产油超2万吨,总产值50多亿元。
在建瓯市,山里的“土疙瘩”成了致富“金果果”。
“山多地少不打粮,不种锥栗没出路。” 作为“中国锥栗之乡”,建瓯市已有1800多年锥栗栽培历史。近年来,为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当地采取了“控制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激活流通、深化加工、提高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措施,建立了20个锥栗专业合作社,3万多户栗农加入其中。曾经养在深闺里的山货,在电商助力下,变身“网红”美食。目前,全市锥栗种植面积50多万亩,年产锥栗鲜果超4万吨,年产值近7亿元。
“多年来,我省认真践行大食物观,立足山多林多和气候适宜优势,大力实施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积极向森林要食物。”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今年,省林业局组织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10个,计划新建丰产竹林基地15万亩,同时积极开发竹笋、板栗、锥栗等绿色森林食品,做优做强特色果品、木本粮油、笋食品等产业。
向立体要空间
好山好水、迷彩服、养蜂能手……这是钟亮生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在抖音平台,他的账号拥有8万多粉丝。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镜头,钟亮生走进蜜蜂王国,寻找蜜源植物、诱蜂、分蜂、割蜜,也让武平梁野山出产的蜂蜜走进千家万户。
退伍军人钟亮生,曾是武平县中赤乡的一名护林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丰树茂,蜜源更丰富。他瞅准商机,利用林下空间,转行创办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投身“甜蜜的事业”。如今,合作社蜜蜂养殖规模超1万箱。蜂蜜还被开发成了蜂蜜绿茶、蜂巢酒、蜂蜜护肤品等蜂制品。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林下空间的生产力正不断被激活,“不砍树也致富”成为新风尚。紫灵芝、象洞鸡、紫灵芝、富贵籽、白背草、铁皮石斛……林下空间实现了物尽其用,变身“绿色工厂”,更是林农增收的“聚宝盆”。目前,武平全县林下经营面积超150万亩,年产值约40亿元,全县超3万农户受益。
践行大食物观,不能停留平面化视角,更要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食物来源。平面空间给不了的,立体空间来给。
“我们鼓励充分利用森林空间,鼓励发展林下种养,全省已形成了林药、林禽、林蜂、林菌等业态。”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早在2013年,省财政便设立林下经济利用补助专项资金。其中,2021—2023年共安排1.6亿元资金,扶持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支持打造一批林下经济重点县和重点乡镇。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按计划,今年全省将新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0万亩。
林下生“金”的故事,正在福建茫茫山林中不断上演。
在清流县,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林农杉木林中套种岗梅等中药材,成熟后经企业验收合格按保护价统一收购,每亩可实现利润约3000元。
泰宁县则依托得天独厚的丹霞地貌,在崖壁上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林下空间不仅生产出道地药材,还成了观光打卡地。当地以石斛文化体验为核心,建立崖壁石斛观光基地,开设铁皮石斛体验馆,打造集石斛文化、养身、旅游于一体的康养休闲基地。
向科技要产能
去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技术团队,带着一批接穗和熟练工来到福安市范坑乡,为当地油农示范高接换冠技术。此次引进的是该团队选育的4个全国主推品种:“华硕”“华鑫”“华金”“湘林210”。它们的理论产油能力都能达到每亩近百斤的水平。
高接换冠,为的走出油茶林低产之困。
油茶要高产,离不开精耕细作。但过去,许多油农疏于管理,使油茶林陷入“人种天养”的境地。全省200多万亩油茶林中,低产林占比超过50%,平均亩产油不足10公斤,与亩产40公斤的高产油茶林相去甚远。
眼下,福建正推进油茶生产三年行动,将低产油茶林改造列为重要任务。按照计划,到2025年,全省将完成51.7万亩低产林改造。对林相破碎、树龄过大的油茶林更新替换,栽植良种新苗;对品种产量表现不佳的油茶林,通过高接换冠,引入新品种;对于管理粗放、基础设施条件差的油茶林,强化施肥、修剪措施,完善设施配套,扭转“人种天养”“重造轻管”的局面。
向森林要食物,更要向科技创新要食物。
一根笋究竟有多少种吃法?无笋不欢的福建人,让鲜笋和笋干在餐桌上大放异彩;创新加料,则让这一森林里的“一口鲜”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脆笋、炭烤笋、烟笋……春笋产季,走进建宁县味蕾跳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开足马力,将一根根鲜笋加工成笋制品。这家年轻的企业成立于2020年,依托科研院所科技赋能,在笋深加工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拳头“纸片笋”销量全行业领跑。眼下,该公司正抢抓预制菜行业风口,加大笋预制菜产品研发力度,泡椒春笋、葱油春笋、酸菜春笋等新产品已陆续上市。
建瓯锥栗,也在向“科技果”转型。近年来,当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先后完成《锥栗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等20余项攻关课题研究,成功研制锥栗脱壳机,填补了我国锥栗脱壳技术的空白,打开了锥栗精深加工的大门。
作者:张辉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