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广东省委改革办副主任、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德忠介绍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举措成效。
“广东‘百千万工程’机制初成、成效初显,各地‘百千万工程’的认识更加统一,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产业进一步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陈德忠表示,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势在必行、顺势而为之举,是城乡区域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之举。
陈德忠用一组数字对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的情况进行了介绍。构建新型帮扶协作关系,珠三角6市横向帮扶协作实现对全省57个县(市)及粤东粤西粤北市辖区全覆盖,156家省有关单位组团纵向帮扶支持57个县(市)及5个重点老区苏区市辖区。创新实施“双百行动”,组织省内百家高校院所与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选派114名高校驻县服务队队长、副队长,达成校地合作清单达800余项。动员各类企业参与,全省1427家建筑业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确定帮扶项目1756个、帮扶金额超7亿元。发挥专家智库力量,成立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选聘38名各领域专家和12个智库机构。
陈德忠指出,广东的“百千万工程”始终把发展壮大县域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立足特色、发挥优势,高水平统筹强县产业与富民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
一是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鼓励各地立足县域实际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沿海县域做足海洋经济文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海上能源、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山区县域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创新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工作,打造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目的地。农业县域做好“土特产”文章,抓住岭南果蔬、南药、大米、茶叶、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标志产品,做好品种培育、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把优势特色产品做出品牌、做大规模、提升价值。
二是突出集聚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在粤东粤西粤北布局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平台,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推动县域全产业链发展,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2023年递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0个。
三是突出联动发展,狠抓乡镇联城带村。统筹35亿元集中建设110个典型镇,加快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112个镇入选2023年全国千强镇,前50强中占17席,2个镇经济总量超千亿。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专业特色镇不断突破。
2024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陈德忠表示,将统筹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和镇村建设,让现代产业发展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梅州蕉岭、汕尾海丰、茂名高州等15个县(市)开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优化县城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培育县城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推动建筑业央企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镇村风貌提升、功能重构、产业导入等工作,加快形成央企带头、国企支持、民企跟进的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格局。
二是推动平台园区提质增效。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推进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新增一批产业转移项目,扶持一批亿元级项目、十亿元级企业。
三是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建设。立足县域特色加快打造县域支柱产业,构建县域产业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各地建立县域重点项目库,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四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10个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选择2-3个县作为专项改革试点。
五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完善养殖用海“疏近用远”政策,打造“拎包入住”平台载体,“大渔带小渔”支持渔民参与深远海养殖。
六是培育壮大食品工业。实施“食全食美 十百千万”工程,开展“粤食越好 粤品世界”专项行动,培育省级食品工业试点县、试点镇。坚持“种养-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发展,持续抓好预制菜等食品加工业。
七是推动文旅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在全省挑选2-3个点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规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县域农文旅融合项目。引入优质乡村旅游住宿品牌,建设一批优质乡村民宿和乡村酒店。出台全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村创建指引和扶持措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吴砾星 郑力吉 见习记者 张缘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