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雁阵”齐飞向“新”发力助振兴——高质量“头雁”培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研讨会举办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胡明宝 王婕等
  • 2024-05-21 18:51:09

5月初夏,万物初盈。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一幅幅展板整齐地排列两旁,上面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头雁”学员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穿梭其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不同注解……

19日,高质量“头雁”培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研讨会在农民发展学院报告厅举办。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头雁”齐飞杨凌,探出路、寻合作、谋发展、促振兴,共同细绘“头雁”发展新蓝图。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自202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已累计培育“头雁”3083人,成立头雁专家工作站68个,以“头雁”带“群雁”,锻造出了一支又一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头雁”矩阵,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书写干事创业的“大文章”。

育强“头雁”激发内生动力。

研讨会上,专家分享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人工智能与未来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等“干货满满”的主题报告,“头雁”学员们学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地拍照、记录、思考......

西农培育“头雁”项目遴选了459名知名专家为学员授课,编写出涵盖政策与法规、素养与视野、管理与营销三大板块内容的特色教材。并建立“回访”机制,面对面“把脉问诊”,帮扶指导,提升“头雁”学员产业发展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引领和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致富。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路亚洲说,“头雁”培育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市场化的“头雁”人才,延长培训链条,拓展“头雁”功能,充分发挥“头雁”效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跃升。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纪邵勤则表示,“头雁”学员要做一个有情怀的“新农人”,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以老带新”,厚植乡村人才“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涓滴汇海,微光成炬。西农正通过“321+N”模式,即培育计划按照3个阶段实施、帮扶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培育效果要求学员完成1份《“头雁”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报告》,着力培育出一支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回引“归雁”领飞乡村振兴

“去年‘头雁’培训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我将掌握到的专业知识,持续输送给了当地的种植企业、农户。”2017年,谭战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成立宜君县皇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让家乡的优质农特产品顺着网线飞出了大山。

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谭战也不忘“反哺”乡邻。他将自身所学的农业知识,手把手传授给农户。在碰到难以解决的农业问题时,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前来“传经送宝”,实实在在地带领乡邻奔向“致富路”。

与谭战一样,贵州省仁怀市和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会乾也是返乡创业、“头雁”培训中的受益者。2020年,杨会乾返乡创业,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摇身一变成为了“牛专家”。

“不仅我经常参加‘头雁’培训,西农贵州‘头雁’导师团也经常来公司作指导,助力公司做大‘牛产业’、做强‘牛经济’。”在杨会乾的探索下,牛产业迈上了新台阶。他也将自己的养殖经验分享给了当地村民。

“如今,我带动了21户村民发展牛产业,培养了8名酱香牛养殖产业带头人。”汇报着自己联农带农的经验,杨会乾自豪感满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归雁”还巢变“头雁”,“雏雁”争鸣“雁”齐追。“领头雁”们把“千万工程”中好经验、好做法融会贯通,争做实干家,激活了乡村振兴“人才活水”。

引领“群雁”谱写新篇章。

在此次研讨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这将进一步推进“头雁”之间互联互促,强化“头雁”学员资源共享,增强“头雁”辐射带动能力。

联盟通过资源优势互补,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和产品推广平台,创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发展研讨会,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头雁电商平台等手段,加强会员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起热烈讨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头雁”发展联盟搭建起了引聚人才的“大舞台”,并推动更多人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头雁领航群雁随,人才振兴产业兴。目前,已参加完培训的“头雁”按照产业发展带动计划,直接带动了15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多家初加工企业、600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形成“头雁”振翅、“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批批“头雁”领着“群雁”,在西农“头雁”培育模式里聚合成一个又一个“雁阵”,引领着更多人才在广袤的乡村里,用实干实绩绘就乡村新图景。

作者:王婕 谷幸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