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郑州双槐树遗址:窥见5300年前的农桑文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漪婕
  • 作者:王帅杰
  • 2024-05-22 07:28:52

“这个出土于双槐树遗址的‘蚕宝宝’,距今已有5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出土为我国的养蚕缫丝文化起源提供了依据。”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领队汪旭介绍,“‘蚕宝宝’是用野猪獠牙雕刻的蚕雕,长6.3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度仅有1毫米,是仰头吐丝状的成熟家蚕形象,也是目前我国最早的蚕雕艺术品。”

日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是仰韶时代中晚期一处大型三环壕聚落遗址。在这处黄河与伊洛河交汇的高台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5000多年前农桑文明的痕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早在黄帝时代,就流传下“嫘祖始蚕”的故事;到了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兴盛,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传向世界各地。中华文明史始终与桑蚕、丝绸密不可分。

根据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的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先民雕刻的是一只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识别出是家蚕,并且是吐丝姿态,这极其重要,说明当时的古人已熟悉蚕的生长习性,也意味着中原地区5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汪旭介绍,此外,双槐树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骨针,这些骨针细如牙签,尾部有针孔,考古推测,是双槐树先民用来缝制精细衣物的用具。

不仅如此,据了解,中国丝绸博物馆曾利用电化学免疫技术在双槐树遗址W125瓮棺土样中检测丝蛋白信息。“W125瓮棺被用作瓮棺葬,是埋葬夭折幼童的。我们推测幼童夭折后被丝绸麻绳包裹后放入棺中进行埋葬,因此土中包含丝蛋白成分。”汪旭表示,双槐树遗址牙雕蚕和瓮棺内丝蛋白的发现有助于推动“丝绸起源”和“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双槐树遗址浮选出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的牙雕蚕,连同青台、汪沟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遗存,实证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汪旭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