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从泥泞小径到示范农村路:浙江湖州交通变革引领乡村振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吕璐芳
  • 作者:朱海洋 方堃等
  • 2024-05-23 18:23:35

苏杭之间、太湖之畔——浙江省湖州市,自古有“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的美誉,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盛名。如今,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更有“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响亮名片。湖州缘何教人流连忘返?美丽和幸福“基因”何以一路传承?

鲜甜滋味“浔”路来

一场甜蜜幸福的新农实验

眼下,入夏不过几日,早熟的黄桃已经开始泛红,葡萄结出了一串串浅绿色的果子,“红美人”还不着急翘首枝头、显露真容。虽不是基地最忙碌的日子,但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绿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前来田园研学、亲子菜地、团建体验的客流一波接着一波不停歇。

66岁的谢玉美正和同村的姐妹们在黄桃果园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修剪果树。7年多来,她每天一早就到这个家门口的园区工作,疏果、清草、接待游客……“这里原本就是我们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园区后不仅有租金拿,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谢玉美脸上满是笑容。

“柑橘皇后‘红美人’作为‘舶来品’,为何选择了在此落户?”记者带着疑惑询问。“很简单,建得钢棚、种得出果、出得乡村,在练市镇不仅满足,还能得到高标准保障。”有关运营人员概括道。对于生鲜蔬果而言,大面积栽培、科学化管控是现代化农业的特征之一,而唯有出得了、运得好、跑得快,才能成为黄金果、致富果。

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农兴村生态园一景。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供图

对此,湖州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说,“以前农村路的发展,不论是人还是货,重点在于解决‘走得了’,现在‘走得好’和‘走得安全’成了新要求新目标。在‘建好’路的基础上,更要创新‘管好’的手段,做足‘护好’的保障,力争‘运营好’的目的。”

诚然,“四好农村路”,是形容词,更是动词,背后离不开高质高效健全养护长效机制、路域环境常态化治理、推进物流信息整合共享的一系列交通作为。

近年来,湖州全域推行“路长制”,推进智慧农养、数字路产、智联管控、健康监测等数字赋能模式,全面构建城乡客运“服务网”,成效显著。

与此相似的,还有一只千里外迁徙而来的绵羊。湖羊,本为“胡羊”,北方居民携带蒙古绵羊南下,在江浙一带太湖流域定居,在丝绸之府湖州种桑养蚕、桑叶喂羊、羊肥育桑的生态农耕文化熏陶下,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有品种。

“买羊、卖羊靠的就是交通运输,现在我们从这儿出发,不管走哪条农村公路,10分钟就能上高速。”练美湖羊生态养殖场负责人说。2017年开始南浔区推进农村公路“四改三”三年提升行动,总投资50多亿元,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随着南浔大道、湖盐公路等农村公路不断拓宽,打通了湖羊运输“最后一公里”,运输车直接开到养殖场,更大程度实现了互联互通。

图为湖羊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供图

小小湖羊不仅带动本地乡民增收,更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帮扶之路。2018年起,南浔区实施“湖羊入川”——将“产业帮扶”模式推广到四川东西部协作结对地区,目前四川结对地区湖羊已存栏2.6万头,带动5000余户低收入农户增收,为当地群众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沿途细嗅,鲜甜滋味不止,一颗鲜橙和它的村咖店、湖羊文化节和一桌全羊宴,折射着乡村振兴的新步态,鲜活生长着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机无限的发展方式呢?

田畴沃野展新颜

路好,以农兴村照进现实

驱车途经练市镇花乌线,窗外微风拂面,宽敞平坦的公路两侧,拔地而起的排排农家别墅,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如今的农兴村,村如其名,一幅因农而兴、因农而富的光景。

然而谁可曾想,早年间的农兴村完全是另一幅光景:村道泥泞、房屋破旧,村民守着人均一亩水田、五分桑树地,村集体也穷得叮当响,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2011年,黄国兴上任村支书,当时村里负债200多万元。经商出身的黄国兴一上任,率先推动了整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一边向上争取政策,一边向外招引工商资本,在2013年前后引进绿腾农业、秋红果园、生态水产养殖、有机果园专业合作社、现代农文旅游业等项目,让农兴村2.67平方公里土地迎来了盘活的机遇,拉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在村子里,记者看到占地160亩的农兴家园,不少村民已住进新房。村内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菜场、超市等一应俱全,展现着服务惠民、优质共享的现代乡村新风貌。

“2013年,我从事农村公路工作,黄国兴书记来找我们,想让通村的3.5米的路早日变宽一些。十年过去了,这里的村道已完全变了样,又宽、又平、又美!”赵芳感慨道。

依托纵横交错的“四好农村路”,湖州构建起一个内外结合、点多面广、遍布城乡的多元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实现了邮政快递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渠道畅通,南浔知味的数十种农特产品穿梭在青山绿水、美丽乡村之间,点亮“诗和远方”。

湖州“四好农村路”一景。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供图

“可以说,‘四好农村路’也是推动农村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过去几年,我们在项目建设和养护管理中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由民主张、管理、支撑、监督,坚持党建强基、共建共享,形成了集体经济实力强、基层领导班子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合力强的生动局面,也引领了和美善治的新风尚。”黄国兴如是介绍。

据了解,如今农兴村居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以上的农户达450户。一组数据不言自明,2023年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7455元。湖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7,成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离乌镇景区7分钟、南浔古镇15分钟、西塘古镇40分钟——农兴村,坐享天然的交通区位优势。便捷、优美的农村路则将周边景点缀珠成链、成环成网,放大“交通+”势能。以花乌线为轴,整合农兴、达井、洪福3个村打造的万亩农业大观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特色水产养殖、高效水稻种植等农业产业,更有万奥卡丁车、湖小羊亲子乐园等新型旅游综合试点项目吸睛引流,整合引流周边短途游客流、商流,推动跨越式发展。

现在,农兴村正抢抓契机,谋划起新的创富蓝图。“我们打算进一步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特色,积极发展采摘体验、民宿度假、农耕文化业态培育。”黄国兴介绍,目前村里已引进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四星级乡村度假酒店,下半年完工开业。建成后,村集体以建设用地入股,每年保底分红超60万元。

“蟹”逅共富梦

富美路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鲜亮的大螃蟹举着憨态可掬的钳子“迎客”,不少游客正举着手中的咖啡摆造型拍照、打卡——这里是杨桂珍螃蟹庄园景区。

螃蟹还有庄园?故事要从“蟹三代”卢瀛峰说起。2018年,卢瀛峰抓住“退蟹还湖”的绿色生态机遇,回到老家,建立了1600亩“杨桂珍”养蟹基地。依托水产路和环太湖公路等交通运输道路改善提升,品质优良的“毛脚蟹”可以在保鲜期限内被端上餐桌。

杨桂珍螃蟹庄园景区。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供图

这口鲜,逐渐打响了品牌,横行湖州、“霸道”全国,屡次摘得国字号金奖名片。而背后,远不止是一个青年、一家创业、一个地区奋斗的故事。卢瀛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方式,打造了杨溇“太湖蟹”共富工坊,为本地村民提供“认养蟹苗”“免费养殖技术培训”“螃蟹捆绑、包装”等共富渠道,以点带面,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在卢瀛峰的带动下,现代太湖蟹水产养殖基地增收约120万元,杨溇村周边约200户农户实现了增收。与此同时,还通过“南蟹北养”项目与白山“联姻”,助力东北振兴。

如今,小小毛脚蟹仍步履不停,正大步行走在这个新晋国家级3A景区,迈向蟹蟹侬场、全蟹宴西餐厅、有钳人的快乐蟹园、萌宠乐园等全业态协同发展之路。庄园门口目之所及是一条宽敞平坦明亮的景观大道,湖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这是集“交通、水利、生态、防洪、旅游、景观”于一体的环太湖公路吴兴段。它不仅是成功跻身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选美冠军,更是见证和推动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干线。

2021年,环太湖“四好农村路”一体化全国示范路蓝图发布,湖州与苏锡常三市跨区域打造美丽中国交通样板的帷幕正式拉开。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环太湖公路吴兴段沿线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招引庙港人、枫霖生态园等产业项目14个,撬动社会资本3.68亿元。

聚焦交、农、商、文旅融合,打造以义皋溇港文化景区,掀起古村游热潮,承办“全国放鱼日暨首届长三角区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滨湖大闸蟹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文化活动20余场,盘活沿线村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游经济方兴未艾,吸引年轻人前来游玩,也召唤了不少青年越来越多返乡创业,进一步激活周边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窗外微风拂面,一张既美且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正不疾不徐铺展……站在全域美丽、全国示范的新起点上,湖州将持续践行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有效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着力打造“畅达、平安、智慧、美丽、共富”的“四好农村路”升级版,进一步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间编织美丽纽带。

作者:郑雅璐 徐丽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见习记者 方堃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