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青海聚焦四方面带动54万各族群众脱贫增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漪婕
  • 作者:杨梦帆
  • 2024-05-25 09:30:48

5月24日,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些年,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带动了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脱贫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增收致富渠道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农牧业助力稳定增收。全省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业,近3年累计向外输出农畜产品价值300多亿元。仅去年的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就达到了5.89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助力群众增收明显。

第二方面,依托盐湖和清洁能源产业促进增收。得益于这些年盐湖产业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有28.3万脱贫群众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有了稳定收益。

第三方面,融入生态产业实现增收。青海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创收新业态,体验绿色生态之美的人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第四方面,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带动增收。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全省有近20万各族群众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30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下一步,青海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把优惠政策兑现好。财政奖补、税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向特色产业倾斜,60%以上的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这些政策红利快享直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其次,把增收渠道拓展好。每年吸收20万人以上的脱贫群众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务工;支持他们发展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完善推行龙头企业带动的合作经济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稳定增收。另外,把劳务品牌打造好。用好独具青海特色的各类金融产品,推动青海拉面、青海虫草、青绣、柴达木枸杞采摘等产业和劳务品牌提档升级,新培育一批高原生态、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的劳务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晓率,借助品牌效应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