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大豆、油菜、花生是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三个油料作物。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联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的全国油料作物提单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在德阳市旌阳区召开,30家企业约80台套机具装备进行了油菜、花生、复合种植大豆的耕种收作业演示。
图为油菜采收机械在德阳市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作业演示。
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我国油菜综合机械化率为69%,短板在南方冬油菜种植环节,机种率只有45%,云贵等地甚至不足10%;在长江以南,花生的种植、收获环节,机种、机收率均不足10%。推动油料作物机械化,南方仍存短板,难点何在,又将如何突破?
油菜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在种植环节,难点在收获环节。农业农村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员介绍,南方冬油菜扩种应播则播、当栽则栽,稻油茬口宽松地区可采用人工撒播机械开沟、无人机飞播、机械直播等轻简高效种植方式,茬口偏紧地区宜推广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方式,像水稻机插秧一样,将油菜育成毯状苗机械高速栽插,缩短在田生长期,确保稻油衔接、粮油兼丰。对于油菜机收,吴崇友认为,“以四川为例,这里的田块小,但是油菜却可以长到2米2甚至更高,小机型要收大油菜,就造成了矛盾。同时,油菜分布环境差异大,对应收获机型的需求多样。此外,油菜籽较小,冬油菜在春夏之交收获,高温高湿,导致油菜籽粒与杂质粘在一起,不易区分,加之油菜成熟度不一致,损失率偏高。”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1+3分段联合低损收获技术”,即1个共用底盘与3种油菜专用割台组合的广适性收获技术方案,在一套装备上实现两种收获方式的转换和多种作物兼用,降低收获损失率,同时减少作业成本。
我国大豆综合机械化率为88%,北方净作大豆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豆机具生产企业和产品主销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机具工作幅宽大,不适宜南方丘陵山区的小田块作业。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确保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适宜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这些地区复合种植大豆的短板和难点多,存在土壤及耕整地质量低、播种机的适应性差、播种缺苗断垄现象比较严重、播种效率较低、机具的适应等问题。在大量秸秆覆盖和南方粘重土壤条件下,从确定适播期、整理种床、培训机手、作业前进行试播、导航技术播种等环节入手,使用精量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针对玉米大豆不同作物分带打药,确保植保效果;在“2+4”等复合种植模式窄小割幅条件下,需要实现大豆低损高效收获。
花生面临农机农艺融合度差的困境。在农机方面,西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田块小,导致花生机械不能顺畅地“跑起来”,市场上针对丘陵山地能用、好用的花生机械偏少。现代花生产业也对优良种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花生直立抗倒伏品种少,不能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张小军研究员给出了四川花生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建议,他表示要按照土壤类型、地形等研制花生农机农艺融合的系列标准、规程;持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与交流;持续打造花生农机农艺示范点、示范县,专项支持“五良”集成示范基地,提升花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省内外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组建在川的花生农机农艺融合研发、生产、售后团队,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和智力支持。
图为培训班现场。
针对油料作物收获后因土传带菌易霉变,花生、大豆结瘤固氮绿色增产难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提出了ARC菌剂机械化施用解决方案,并在四川等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动实现了油料作物高产、优质、节本、绿色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实习生 赵盈乔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