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从春天开始。每年农历春节的热闹还未消散,在有“雪梨之乡”美誉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余万返乡农民工收拾行囊,告别家人,陆续踏上旅途。人潮随着车流四散而去,终点不同,方向一致——到城市去,谋一份工作。不过,仔细观察,在人流之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一把单刃刀,自称“梨乡刀儿客”,同样行色匆匆,却有着不同的迁徙轨迹。他们走南闯北,受邀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村庄,用一把小刀,在山野间嫁接果树苗木。
图为春节后“梨乡刀儿客”乘坐返岗专车出行。
2023年,四川省第二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名单公布,“梨乡刀儿客”榜上有名,标志着嫁接工作为近年来乡村涌现出来的众多新职业之一,在省级层面获得重视和支持。那么,这些“梨乡刀儿客”们有着怎样的工作和生活?这一职业分工是如何形成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离家三五月 挣个五六万
今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十),以龙山镇南阳村邓娜娜为领队的17名“梨乡刀儿客”到重庆巫溪县嫁接苗木。3月26日,他们完成嫁接任务后返家。一个月出头,团队中手慢的领到了约1.4万元工钱,手快的有1.7万元左右。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巫溪之行的17人中,包括领队邓娜娜在内,有11人都是女性,妥妥的“娘子军”。邓娜娜有着典型的四川女人的干练爽利,从事苗木嫁接工作已有近20个年头,在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评选活动中被推选为“梨乡刀儿客”形象代言人。女人能顶半边天,在“梨乡刀儿客”中绝非虚言。
图为邓娜娜在田间选芽,为猕猴桃嫁接作准备。
嫁接是植物无性繁殖的一种方式,利用植物间的亲和特性,将想要的果树品种的穗条嫁接到合适的砧木上,接穗和砧木会渐渐愈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活后的嫁接苗具有更快开花结果、更高产量、更强抗逆性等优点。邓娜娜说,嫁接果树考验的是眼疾手快,不比力气大小,女人干起活儿来不输男人。不过,仍然十分辛苦。“蹲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晚上回去累得直不起腰,还得把第二天要嫁接的穗条剪好才能休息。”邓娜娜苦笑道,干这行一般腰椎都不好,自己就是例子。
与几乎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一样,嫁接工作受到严格的时令节气约束。“地温必须达到16摄氏度。”干了几十年苗木嫁接的“刀儿客”安平说,自己只需用手摸摸土壤,就能判断是否达到了嫁接条件。
农历2月,苍溪本地的苗木嫁接工作基本收尾,劳务经纪人开始组织大伙儿陆续到气温上升更慢的区域承接业务。
“外出三五月,净挣五六万,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廖洪顺常年带领“刀儿客”跑新疆,他告诉记者,新疆的工价比内地高不少,虽然路途遥远,但大伙儿都愿意去,过去10多年间,都是农历新年一过就出发,整个嫁接工期约3个半月时间。
90后刘杨是“梨乡刀儿客”中最年轻的几人之一。他曾经跟随父亲一行20多人在农历2月出发,一路向北搞嫁接,陆续到了陇南、兰州、西宁等地,返乡时已是烈日炎炎的孟夏。“一个月每人有一万元出头的净收入,吃住主家都包了,当时还是觉得非常满足了。”刘杨说。
邓娜娜告诉记者,在“梨乡刀儿客”中,不仅有刘杨这样的父子档,还有不少是夫妻档,甚至还有一家三口一起出去干的。这样算下来,一家人的务工收入就比较可观了。
脱胎于龙山 带动了全县
“梨乡刀儿客”这支专业队伍是如何形成的呢?苍溪苗木协会会长喻超的答案是:没有龙山镇苗木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梨乡刀儿客”。
讲起当年龙山镇人抓住时代机遇改变命运的故事,记者遇到的每一个“刀儿客”都滔滔不绝,他们口中所描述的那幅欣欣向荣、充满无限希望的景象让听者也不禁心潮澎湃。“你知道吗?当时,龙山镇歌舞厅就有10多家,宾馆更是开得满街都是,可以说县城里有的,我们这里一样都不少。”喻超嗓门很大,一只手兴奋地扬起,往日的荣光照亮了他的脸庞。
改革开放后,随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国经济作物大发展,果树苗木行情起飞。“1989年,苹果苗可以卖到1.5元/棵,当时木匠一天的工钱才8毛钱。”喻超回忆说,这对于龙山人来说是一次天大的机遇,因为龙山正好有苗木生产的底子。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苍溪籍老红军罗青长将苍溪本地产的雪梨赠送给毛主席,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鼓励要大力发展,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它。苍溪雪梨因此名声大振,不仅苍溪本地大量扩种,周边县也积极跟进,一时间雪梨苗供不应求。龙山人民公社农副业专业组的农民看到市场缺口,大量嫁接培育雪梨苗出售,就此为龙山苗木产业打下了基础。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上世纪80年代,龙山镇农民发挥所长,家家户户都搞起了果树苗圃,品种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包括喻超在内的一大批苗木经纪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心眼活泛、能言会道、勇于闯荡市场,不仅把龙山镇的嫁接苗卖得越来越远,而且还为外地新建的苗圃基地供应实生苗(即砧木)和穗条。“客户自然需要大量嫁接工人,我顺势将业务揽过来,组织龙山镇技术娴熟的农民前来嫁接,再赚一次劳务经纪人的钱。”喻超脸上露出得意。
在这一过程中,本来只想赚点嫁接工钱的农民出去见了世面,结识了外地的客户,也慢慢干起了苗木经纪人。喻超苦笑说不少生意就这么被抢走了。不过,跑市场的经纪人越多,订单就越多,相应承揽的嫁接业务也越多。可以看到,嫁接业务与前端的苗木销售紧紧相连,就像窗帘销售商承揽窗帘安装业务一样,占个近水楼台。
一年又一年,龙山镇人经营的苗圃基地已超过10万亩,其中80%不在本镇,而是在周边镇、周边县,甚至出了省,每年仅这些基地就需要大量嫁接工人。在产业发展壮大中,全县农民都被带动起来,每个村庄都有精通果树嫁接的农民。据苍溪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统计,目前全县“刀儿客”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作业半径越来越大,在行业内有了名气。
在实践中精进 在传承中积累
嫁接果树难不难?面对记者这一问题,刘杨回答得很干脆:“一点儿不难,村里男女老少,就是七八岁的娃娃都会干。”
据有“梨乡第一刀客”之称的龙山镇董永村党支部书记、龙山镇旺通劳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成猛估算,董永村2300多人 ,劳动力1200多人,会嫁接技术的有700多人,他们的老师往往就是自家的父母叔伯长辈。“从小在旁边看着,不用刻意教,慢慢就都会了。”赵成猛说。
龙山镇之前长期分管农业工作的原副镇长唐敏罡认为,在刘杨等青年“刀儿客”看来没啥难度的苗木嫁接技术,其实是经历了2-3代龙山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逐渐积累下来的。
就拿果树嫁接必须用到的单刃刀来说,就经历了多次升级。“最开始是把锯片截断了用作嫁接刀,后来又用普通的刀子,一般用几天就得换新的。”今年61岁的安平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到宁波船厂打工,发现厂里有用来锯钢板的刀片,这人多处打听,最终在五金店里找到这种锋利无比的合金钢,并尝试用来制作了嫁接刀。很快,这个办法就在“刀儿客”中流行开了。“如今,很多刀具厂家也开始生产嫁接刀,网上买一把不过百元左右,可以用一二十年都不坏,年轻人哪里知道以前的难处。”安平说。
喻超和廖洪顺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看父辈在地里嫁接果苗,要拎一个炭火笼,利用高温把之前配比熬制好的松香牛油融化,迅速抹在嫁接的穗条其中一头的切口上,牛油很快冷却凝固,达到密封锁水的效果。“那个年代薄膜太贵了,舍不得用,想了不少土办法。”廖洪顺说。
如果说嫁接工具的升级是我国工业化带来的必然结果,那么嫁接技术又有着怎样的演变历程呢?多位“刀儿客”向记者提起一位已不在世的老人王万明,并笑称自己是海校毕业的。原来,在苍溪的临县阆中市,一个被当地人称作海校的地方,王万明也经营了一片苗圃。他爱钻研,在苗木生产技术上很有水平。每年,都有龙山镇的农民受雇到他的基地搞嫁接。
“他眼上架着一副眼镜,就蹲在一旁,半眯着眼看你嫁接,不怎么说话,偶尔提点几句,有人就开窍了,一个传授一个,大家就都明白了。”喻超说,最值得说道的是两个技术细节的掌握。一是穗条和砧木搭桥的接口要长,愈合面要达到3-4指,这样嫁接苗的长势更好;二是变三刀为四刀,在之前砧木接口处一刀、穗条接口处两刀的基础上,再在穗条背面紧贴着砧木处打一刀,这样即使接口处没愈合好,第四刀还有可能形成愈合最终成活,相当于为嫁接苗上了“双保险”。
“削平,对稳,绑紧,不移位”这句“梨乡刀儿客”从小耳熟能详的侧切嫁接口诀,其中技术要点变得越来越细致、丰富。廖洪顺说,以前是只要求接得活,现在是不仅要看成活率,还要比谁的嫁接苗长得快、长得好。
2023年2月,苍溪县举办首届“梨乡刀儿客”职业技能大赛,全县18个乡镇的60名“梨乡刀儿客”同台竞技,来自彭店乡的母永禄最终夺冠。记者问起其中诀窍,母永禄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在规则中适应 在变化中调整
从一个客字,可以感受到在乡村的熟人社会中,“刀儿客”被定义为外来者,毕竟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中,没有主客之分。好在“刀儿客”很少落单,他们几乎都是团队作战,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伤感也就被冲淡了。“以前住得很差,也吃不习惯,现在老板都让我们住宾馆,各方面条件比起以前好太多了。”廖洪顺说。
不过,意外总是存在。安平就曾在外地遭遇过干完活儿客户不给钱的事儿。“没办法,我们是外地人耗不起,金额不算大,只能作罢。”安平说。喻超则因为一次嫁接业务差点吃了官司。“20万株,嫁接后一株都没活,客户要到法院告我。”喻超说,后来证明是客户自己的穗条有问题,不过工钱没收到,自己掏腰包付了工钱,损失了近10万元。
图为安平在西昌苗圃基地查看嫁接苗长势。
如果说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刀儿客”乘坐公共交通遭遇麻烦就比较普遍了。他们坦率地给记者说起把嫁接刀藏在鞋底以带上车的糗事时,自己会忍不住笑起来。当然,时间长了,他们也想出了不少办法。每次出发去新疆前,廖洪顺会把大家的嫁接工具通过物流寄到目的地;赵成猛会提前到镇政府开具证明,以便和车站沟通;喻超在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苗木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为外出的“刀儿客”办理了嫁接工证件,当年还真管了用。不过为了尽量避免麻烦,他们一般都选择自己开车,或是包车出行。
网络让世界变平了,“梨乡刀儿客”却感觉票子不如以前好挣了。“省内外都有嫁接团队成长起来,网络让客户更容易找到这些人,之前有一次本来都谈好的5毛钱/株,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直接被杀价到3毛钱/株。”安平说。
嫁接工之间的竞争在升温,市场行情却在急速降温。随着我国农业特色产业潜能基本释放,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对耕地“非粮化”问题的整治,果树苗木行情明显下行。赵成猛说,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未来的方向,很有可能未来一部分人会退出这个职业。
苍溪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张玉军认为,在双重压力下,“梨乡刀儿客”要保持行业优势,打造劳务品牌显得更为重要。此外,不应孤立看待“梨乡刀儿客”这一职业,他们不仅服务于全国果树行业,更是苍溪本地农业特色产业的中坚力量,通过打造“梨乡刀儿客”劳务品牌,提升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对苍溪产业发展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邓娜娜感觉,最近几年“刀儿客”确实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年正月初九,龙山镇南阳村60名“梨乡刀儿客”搭上了当地政府组织的“点对点 一站式”返岗专车。苍溪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副主任欧阳儒说,当地已经连续开展10余年助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中,以前都聚焦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这还是头一次将“梨乡刀儿客”纳入其中。出行前不久,包括邓娜娜在内的20名“刀秀才”拿到了县里发的职业等级证书。
苍溪县委人才办副主任杨东告诉记者,2023年,苍溪县委探索了乡土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改革,在六个乡土人才大类中,“梨乡刀儿客”被单列纳入,足见重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勇敢面对,积极调整是“梨乡刀儿客”们的共识。赵成猛已经把业务重点放在老果园的高接换头改良上,邓娜娜还把业务从果树苗木拓展到了绿化苗木上。
“嫁接后的果树包扎着白色的薄膜,远远看去仿佛梨花绽放,那一整座山在阳光下银光闪闪。”邓娜娜向记者回忆起一次在山间为老果树嫁接改品种的情景。那是一个“梨乡刀儿客”在辛苦劳作后,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树下人生的诗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