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畜牧·资源化利用 详情

不毛之地变成良田
——养殖水肥改良盐碱地的大安实践

  • 编辑:杨惠
  • 作者:杨惠
  • 2024-05-28 11:18:06

"昔日白茫茫,今日绿衣装。水田蛙声起,秧苗日日壮。稻香飘四方,牧原有力量。"五月中旬,正值吉林省大安市的水稻插秧季节,在田里进行机械插秧的叉干镇六合堂村水稻种植大户谷景龙看着眼前被治理过的盐碱地,不由得唱起了当地农民们自编的顺口溜。在他身后,则是一大片牧原集团利用养殖水肥改良治理盐碱地后发展的生态农业基地。

盐碱地焕发生机

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大安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有盐碱地95万多亩,占全市未利用土地一半以上。

为何一个养殖企业要探索进行盐碱地改良治理呢?

"源于牧原‘田养猪,猪养田,生态循环发展’的环保理念。种植过程中施用养殖产生的粪肥,不仅有助于生态环保,也能实现种养循环。然而,大安市大片的盐碱地却让种植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只有先进行盐碱地改良治理,才能实现种养循环。"牧原农艺师党亚博说。

3年前,党亚博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入职牧原集团。他来到大安牧原后,负责盐碱地改良种植工作。

"从2019年起,我们建立了大安牧原种养循环示范园,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党亚博介绍,牧原将养猪产生的猪粪尿固液分离,固体粪加工成有机肥,液态粪水通过厌氧发酵后变成水肥。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及盐碱土壤特性设计多种有机肥与水肥配施方案,在反复的试验论证后,施肥方案既保障作物产量,还能改良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基础地力,打通了种养循环结合的盐碱地改良路径,"通过两年的改良,第三年就能正常种植水稻。"他说。

治理前的盐碱地

治理后的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

盐碱地之所以能通过养殖水肥改良治理后长出优质高产的粮食,不仅缘于养猪粪水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还含大量钙、镁离子,它们能够改善土壤团粒体结构。同时,水肥中丰富的有机质,也能够促进土壤团粒体结构的形成,并且在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酸,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碱度。因此,养殖水肥在盐碱地进行施用不仅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更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从而实现对盐碱地的改良。

据有关检测,牧原水肥改良的盐碱地,土壤盐分由每公斤4.2克下降到2克,下降52.8%;有机质由每公斤6克提升至10克,提升了66.7%;pH值(酸碱度)由10.3下降到9.5;改良地水稻平均亩产量由2022年的400斤增加到2023年的850斤,增加了112%,预计今年产量还会进一步提升。目前示范园已改良重度盐碱地1240亩,昔日"沉睡"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吉林省盐碱地治理改良提供了示范标本。

种植户抢着种地

作为养殖水肥的受益人,谷景龙感触颇深。"这大片的盐碱地过去种啥啥不行,现在经过水肥的治理改造,不仅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好庄稼,粮食亩产还一年比一年高,而且还比一般农田少施许多化肥,减少了种地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自从尝到了利用养殖水肥种植水稻的甜头,谷景龙一家租赁的土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大,亩产也一年比一年高。他去年种植水稻750亩,节约化肥投入8万多元,亩产也从原来的500斤增长到1100余斤,成为乡亲们羡慕的种稻大户。

现在,像谷景龙一样,在养殖场周围规模化租赁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户越来越多。

村民扬中怀,2022年在养猪场周围承包了300亩盐碱地种植玉米,由牧原农艺师团队跟踪服务,使用水肥替代80%化肥,亩均产量500斤,2023年亩均产量达到850斤。2年内,实现亩均增收295元。

"过去是零地租,没人租赁承包,现在是有偿,且费用逐年在提高,租赁承包者却越来越多,甚至是几百里外的人,都来租赁承包。"谷景龙说,"猪场周围,即使没有改良的盐碱地都有人承包,因为他们知道,有牧原的养殖水肥,猪场周围的土地2年后就是个‘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安已投产的4个养殖场周边,已改良盐碱地4.27万亩,按每亩减施化肥和增产粮食带来的295元效益算,可以为投身规模化种植的百余户农民年增收1264万元。

养殖水肥成"抢手货"

随着猪场周边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养殖水肥也渐渐变成了"抢手货",开始实行"预约制"。

农户张洪权在猪场周边承包了盐碱地2550亩,改良2年后土质变好,种上了庄稼,有了好收成。为了保障养猪场的水肥能流进自己承包的土地,今年春天,他主动找到牧原养猪场负责人,提前预约养殖水肥,希望今年夏天,养殖场能优先对他的农田施灌水肥。

张洪权说:"现在周边种植户都知道养殖水肥不但能让土质越来越好,而且能减少化肥投入,实现降本增收入。所以不提前主动预约,需要用时不一定能用得上。"

这种提前预约使用水肥还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牧原的原始创业地——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最开始,老百姓不相信不乐意用,后来发现用的地块生产成本低、庄稼收成好,加上当时的养殖量小,产生的水肥少,都开始争着抢着预约使用。目前,随着农民对养殖水肥认知的提升,提前预约养殖水肥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

牧原农艺师在田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在河南南阳,牧原农艺师将养殖水肥用于小麦、玉米生长的底肥和追肥,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在岗坡丘陵地,探索实现了小麦和玉米的稳产高产路径,小麦、玉米平均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

在内蒙古奈曼旗,养殖场周边成片成片的沙漠,被牧原农艺师通过养殖水肥的"涵养",已经变成了绿洲。

在广东、广西,一片片甘蔗林,在牧原农艺师的指导下,通过养殖水肥的作用,不仅产量更多,甘蔗也长得更加粗长甘甜。

在吉林大安,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变成了亩产800斤以上的水稻田。

牧原人通过种养循环的生动实践,书写出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惠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