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出水啦、出水啦!”6月13日一大早,在河南省淮滨县张里乡徐寨村的一处打井施工现场,井架耸立,机声轰隆,经过近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汩汩水流从机井里涌出,引得现场一片欢呼。
“今天早晨打了3眼井,现在是第4个,这个井打好就得立马赶到张里村,那边打三四个电话催了。”打井师傅雍焕伟边收拾设备边说,“今年比较特殊,干旱时间长,我们从6月6日开始,一直在张里乡附近的信阳息县、驻马店新蔡县交界等地,为当地群众打井找水源,解决当地群众的供水困难问题。”
马不停蹄地赶到张里村后,雍焕伟的团队使用先进的打井设备,通过钻探、挖掘等步骤,逐步深入地下。
“这是供钻井液循环用的泥浆池子,必须要挖的。”雍焕伟指着地上随着搅拌电机的转动而不断波动的泥浆介绍道,“乡里联系我们后,我们连夜在凌晨4点左右从外地赶回来。昨天带着人打了8个井,今天白天可以打十来个,乡里需要打25眼井,我们快一点时间是两天就能打完,最迟不会超过三天。”
而在河南省息县孙庙乡,种粮大户胡军元正在给稻田浇水。他说:“今年我包了六七十亩水稻田,小麦割完后水稻就已经播种上。因为近期持续的干旱天气,水稻生长受到影响。幸亏有南湾灌渠的灌溉保障,我们的田没受到大的影响,目前水稻长势良好,正在进行第2遍浇灌,预计不耽误今年夏秋的好收成。”
连日来,为确保夏播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健康出苗,息县迅速开展秋作物抗旱保苗工作,其中,南湾灌渠作为息县重要的水源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孙庙乡月儿湾村向东约10公里处的“红星一号”节制闸,是南湾水库水源流入息县灌区的第1道闸口。目前,该节制闸已开闸放水,水源自孙庙乡月儿湾村入境,流经6个乡镇,将为灌区提供有效灌溉,为灌渠沿线的乡镇送去抗旱“活水”。
据悉,6月份以来,河南省多处大中型灌区已开闸引水,累计引水6.9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551.89万亩次,累计补源面积118.73万亩次。
自6月12日18时起,水利部黄河委员会针对河南等五省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科学统筹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和下游抗旱用水需求,自6月12日20时起,将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加大至1000立方米每秒,支持下游豫、鲁两省应急抗旱。
与此同时,河南省各地更多的农民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用滴灌、喷灌、“小白龙”等各种方式抗旱造墒、播种保苗。
6月13日,炎炎烈日下,镇平县雪枫街道种粮大户姚文志正在组织人员通过自走式移动灌溉机对玉米地进行浇水。
姚文志看着破土而出的玉米嫩芽说:“今年种了1100亩玉米,从6月1日就开始浇水,因为近期没有有效降雨,地下水水位低,在灌溉的过程中用了潜水泵和增加泵,一个灌溉机的辐射面积大概有50米。”
在镇平县贾宋镇黑龙庙村天顺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余亩耕地通过使用精密气吸式播种机,在玉米、大豆与化肥一体化播种的同时,还自动敷设水肥一体化的微滴灌塑料管道。
合作社负责人李占成说:“新铺设的微滴灌塑料管道已经派上用场,这个设备能够节约用水、有效浇水,县农技中心的夏播技术小分队帮助我们调整各类机械技术参数,使播种、灌溉更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我们积极组织人员抢种、抢墒、抢时、抗旱,为秋粮的丰收打下好基础。”
据悉,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已印发《关于开展秋作物抗旱抢种保苗工作的通知》,并派出11个抗旱指导组和18个秋粮专家组深入一线进行指导,组织各地抓好抗旱播种,确保秋作物种足种好、管理好。截至6月13日,全省夏播面积7915.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7.9%。粮食作物已播6059.5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9%。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眼下的中原大地,全省上下为守护好中原粮仓而全力以赴,科学组织、精准施策,力求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坚决打赢这场抗旱保秋的硬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