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文化中国行|文旅融合“唤醒”千年古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邓荟雯
  • 作者:刘久锋 刘佳兴
  • 2024-06-17 19:29:09

一座城,有历史才有底蕴;一座城,有文化才有内涵;一座城,有人才有故事。

初夏时节,漫步贵州镇远古城,㵲阳河上波光粼粼,与游船相映成趣;深深窄窄、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时光静谧;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依山傍水的古典韵味,无不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悠悠岁月。

镇远,一个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自宋代赐名镇远州,为黔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素有“滇楚锁钥”“湘黔咽喉”之称,“镇远”这一名字便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是地区专署、黔东南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独特的历史风貌遗存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传承了历久弥新的山水文化风韵。

夜幕下的㵲阳河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刘久锋 摄

清晨,沿着铁色的石垛拾级而上,登顶府城垣。烟雨朦胧中古城面貌若隐若现:在群山环抱之中,碧绿的㵲阳河自西向东蜿蜒贯通全城,用一个S形的优美转弯,将这座小城一分为二,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古城格局。远处铁路穿山而过,火车呼啸着隐入山间;俯瞰㵲阳河两岸,车辆川流不息,游客商贩络绎不绝。

古老的街道诉说着历史,两旁的店铺讲述今日的繁华。刘久锋 摄

穿行城中,石桥城垣错落有致,古街古巷曲径通幽。巷道出口向㵲阳河北岸延伸,临河处就是一座座古码头。“不要小看这些码头,以前就连载着大象的货船都可以系泊。”镇远县融媒体中心潘文才介绍,明清时期的镇远,是“民安物阜,商贾云集”的重要驿道,城内码头就有十多个,凡是从云南、四川过来的马帮货物,必须在这里报关后,才能上船运往湖南、江浙、沿海等地。

南来北往的商贾涌入镇远,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江西人建“万寿宫”、福建人建“天后宫”、两湖人建“禹王宫”、四川人建“川祖庙”……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十五省客商涌入镇远,先后建起“八大会馆”。

镇远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旅游资源丰富,被世界旅游基金组织称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世界十大最佳旅游胜地之一,被联合国国际旅游组织称之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地”。

古老的县城,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岁月的印记,每一座建筑都述说着曾经的故事。丰富的历史底蕴,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让镇远成为现代的烟火气城市,文旅融合更“唤醒”了千年古城。

从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镇远就一直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近年来,镇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认真做好“文旅融合”,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挖文化遗产价值潜力,打造并形成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镇远古城等文化旅游品牌。

“镇远府,端午日作龙头戏。结彩两岸,观者如堵,以祈岁稔。”自2011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后,镇远县对传统民俗技艺龙舟赛和龙舟文化结合高度重视,打造了具有镇远特色的“赛龙舟”文化节。

古城大街上的舞龙队伍吸引游客的目光。刘久锋 摄

每至端午,古城步行街上,百名壮汉头绑黄布,齐声大喊号子,缓缓抬起上千公斤的龙舟龙头。龙头后是唢呐队和表演队,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老少手捧荷叶,肩挑家禽、粽子、米酒在古城巡游,好生热闹。穿城而过的㵲阳河上,浪花翻腾,龙舟疾驰,鼓点与呐喊交织,队员们奋力挥桨,激情四溢,观众欢呼助威,共同见证这场水上速度与激情的狂欢盛宴。

城因文而兴、村因旅而美。在镇远,以报京侗寨、金堡爱和、尚寨苗屯等少数民族村寨为代表,成功塑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批民族文化体验示范点、一批农文旅一体化体验示范点,全面建设宜居宜旅乡村,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夜幕降临,㵲阳河畔,灯火渐明。街道、灯笼、屋舍都荡漾在水波里,随便找一个小店,喝下一碗镇远红酸汤,在悠扬的歌声中细品古城的韵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刘佳兴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