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婉拒复制,发展文旅还需打好“特色牌”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韩松妍
  • 2024-06-19 09:25:26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往。近日有网友建议,有“火炉城市”之称的重庆是否可以效仿举办泼水节活动,相信很多市民愿意参加。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对此答复,泼水节展现了傣族人民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重庆不适宜复制举办泼水节。

在重庆举办泼水节,乍一看颇有可取之处,一方面,可以丰富市民娱乐活动,为高温“蒸烤”下的城市带来清凉一刻;另一方面,也可以拉动文旅消费,让错过云南泼水节的游客在重庆体验别样魅力。可仔细想想,作为傣族人民重要庆典活动的泼水节真的适宜在重庆落地开花么?其实未必。一则,泼水节能在云南生根发芽,是有着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它是傣族、阿昌族等多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当地群众十分重视的民族文化符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可以享受到当地专为泼水节设立的法定节假日。再则,从地域和时间上来看,泼水节期间,来到云南的游客达成了一种默契,在这里、在此时,泼水与被泼水不仅不足为奇,更有着远离疾病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深刻喻义。

反观重庆,虽然也是依山傍水之地,但缺乏发展泼水节的文化传统和群众基础,贸然复刻,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并且,举办这种大型活动还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一旦效果不佳还会造成公共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何况,重庆本身就是知名旅游城市,其独特的地形、风景、文化和美食有着超强吸引力,与其从其他地区引入项目来发展文旅,不如因地制宜,把自己既有的文旅特色发展好。网友积极建言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当然是好事,但泼水节不是简单的“打水仗”,重庆有关部门没有被“泼水”的热闹所迷惑,而是看到了“节”背后的文化意义,婉拒网友建议。这也提醒我们,地方政府在发展文旅产业时,要保持发展定力,不被流量裹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作出清醒判断。

事实上,随着近两年各地文旅开启“疯卷”模式,追求流量“置景造节”的现象并不少见。从以往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挪用、生搬硬套的文旅项目往往槽点颇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旅产业是当下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地方政府以其为抓手促发展确实是一条便捷之路。但越是这样越要有定力,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别人的特色,更不能盲目跟风。就拿之前文旅局长出镜“花式整活儿”来说,侠客火了跟风拍侠客,书生火了再去跟风拍书生,等到发布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高峰的流量。而除了少数“出圈”者外,相当数量的文旅局长淹没在海量换装视频里,并没有换来流量和红利。

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在其独特性,“你有我没有”才是制胜的法宝。地方在发展文旅产业时要因地制宜,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和同质化发展。比如,陕西西安依托盛唐文化打造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把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获得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和商业效应。而那些跟风推出的不夜城们,虽然也结合了当地文化,但相似的场景、雷同的套路导致体验内容日益同质化,游客留下的也只有对高价小吃的吐槽和审美疲劳。可见,只有真正嚼烂、消化好了当地文化和历史,找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才能建立自己的特色旅游品牌,赢得游客青睐。与其跟风短期热度,不如持续深挖当地资源禀赋,提高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地方民俗、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另外,发展文旅产业还要注重创新,可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探索文旅与农业、教育、康养、医疗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助力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文旅发展的新动能,打造创新、智能、绿色、融合的新型文旅产业,推动地方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韩松妍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