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音频 详情

围农夜话丨坝上七十二小时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胡琪
  • 作者:钱国宏
  • 2024-07-02 15:32:43

PART 01
与洪水搏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常常是关键时刻,才能映射出一个人、一个群体的不凡风采。

十多年前的夏天,我参与了抗洪抢险,和基层的老党员、老干部们在坝上奋战了三天三夜。

72个小时的经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让我铭记终生、感动一世。

2010年7月下旬的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命令:河水水位上涨,机关干部立即上坝抗洪抢险!

赶到坝上的时候,只见河道中洪流滚滚,浊浪翻腾,洪水如桀骜不驯的野马,咆哮而来。

洪流卷起的巨大漩涡,发出阵阵虎鸣,声传数里,令人不寒而栗。

形势万分危急。一旦洪水漫过堤坝,坝内的数万亩庄稼和千户人家,将会瞬间变成一片汪洋。

来不及多想,我们立刻跑上坝顶,和坝上的乡亲们一道挖土、装土、背土、码袋,投入一场空前的战斗。

这段名为“榆树岗子”的坝段由村中50名老党员、老干部们防守,青壮年都被防汛指挥部调到大坝险工险段抢险去了。

听村支书说,是村里的数十名老党员和老干部们主动请缨,上坝参战,“抢”下了防汛任务。

这些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7岁,这会儿,全到坝上“报到”了。

为确保坝根、坝炕安全,土要从离坝8米远的地方去取。老人们往来穿梭,疾如风快如电,人人流着热汗、喘着粗气,脸上写满了焦急和紧张: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

背土的陈大爷摔在泥水里,硬是挣扎着起来,佝偻着腰,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向坝上爬去。

几位鬓发苍白的退休老教师不知在泥水中摔过多少次了,身上溅满湿泥,脸因用力而憋涨得通红,双手死死地拽着湿漉漉的土袋向坝上挪去。

刚到坝上时,我还为这些“老弱残兵”的“战斗力”感到担心,没想到他们身上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

下午3点左右,坝顶长高了50公分,险情被排除了。老人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东倒西歪地坐在湿泥堆里,全身的力量都透支了……

PART 02
难忘的记忆
晚上,大坝上漆黑一片。为提防洪水夜间“偷袭”,老支书刘二爷和三名老党员主动提出轮班站岗守堤。
坝上潮湿又闷热,让人呼吸困难;蚊虫铺天盖地飞来,疯狂地叮咬。
午夜时分,大坝东段突然出现“管涌”,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棚中的老人们呼喊着,操着家什,冲上大坝,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奋战,“管涌”终于被制住了。
老人们还没来得及擦去脸上的汗水,一场冷雨从天而降。疲惫不堪的人们冒着瓢泼大雨巡坝。没有谁命令,一支长长的巡坝队伍在黑黢黢的坝上慢慢地行进着。
天刚放亮,大坝上出现了一支“大娘抢险队”——村里的40多名婶子大娘,一肩扛锹,一肩担担,为坝上的乡亲们送早饭来了。

婶子大娘们做的早饭,倒在一起,汇成了“百家粥”。喝着热乎乎的“百家粥”,半宿的劳累和雨淋都变成了心间奔涌的阵阵暖流。
洪水还在肆虐,抗洪抢险还在进行……
坝上三日,我时时感受着紧张和感动:为了堵漏,老支书抱来了家里的门板和柜子;
几位老党员在坝上抢险,几天几夜没回家,白天巡坝时竟然困得一头栽到水洼里;
抢险过程中,十里八村的党员召之即来,没人想到讲条件;
坝肩泥泞无法行走,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竟然用手捧着土,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坝顶爬……
坝上72小时,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作者:钱国宏

图片:新华社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