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多篇报道都是关于年轻的大学生从事养殖的事儿,例如《大学生抱团创业,养黑猪干出名堂》《扛起家庭责任,“90后”大学生回乡养羊》,还有《从兔场走出的新农人》介绍了上海奉贤区的“00后”顾永豪养兔的事迹等举不胜举。
客观地说,原来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多是为了走出农村能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如今毕业后的年轻人又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养殖事业,这又是为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00多万人。无论毕业人数多少,但只要专业对口、薪资高、有发展空间,都是大家对“好工作”的共同定义。而如今很多年轻人开始纷纷从城市转战乡村,选择养殖等传统行业,是因就业压力大,还是城市生活幸福指数降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不排除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末能充分学习到适应社会的技能,难以在社会和企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养殖业门槛低,对他们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另外,也基于部分大学生本身对养殖业的兴趣和创业愿望以及近几年国家“双创”精神的引导,鼓励年轻人自主择业。养殖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也在吸引着年轻人的加入。这些学生的加入,不仅为养殖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而且也带来技术革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大学生从事养殖业是浪费资源,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去卖猪肉或者养鸡鸭,被认为与其教育背景不匹配。确实,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激烈竞争所导致的毕业生职业安全感降低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教育等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了就业观念和社会进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选择回乡创业从事养殖,可视为规避就业风险、降低大城市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新鲜血液和活力来推动发展。
在具体实施上,大学生能够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到农业实践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机械化、产业化的再升级。通过将现代网络技术与养殖业经营相结合,大学生能够依托产业项目,让传统农畜产品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以养猪为例,今年3月,湖南24岁女大学生孙卓“回乡养猪”上了热搜,通过自媒体为同行传递了更多养殖技术,同时也证明了创业只有热爱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从事“小狗肉牛”养殖的“90后”大学生陈柳,等等,他们的行为不仅弥补了乡村人才流失、资源不足的短板,还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契合了乡村现代化发展对人才希冀的客观要求。
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国家应该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另外,社会舆论和家长对于学生的选择应该给予更多包容和支持。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它既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与选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年轻人对于创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同时,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当然,这也提醒我们,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作者:张林萍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